【摘 要】通過探索、開展團體輔導活動,引導大一新生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悅納自我,增進同學間相互了解,增強團隊協作與班級凝聚力,以便盡快融入班集體,找到歸屬感,盡早適應大學的學習與生活。
【關鍵詞】團體輔導 新生 適應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5-0035-01
現階段的大一新生普遍為“90后”,多為獨生子女,之前的學習、生活狀態基本就是“家校”兩點一線。進入大學,遠離家鄉,進入新環境,要過集體生活,一時間難以適應,表現為新環境適應中的自我認識、人際關系等問題,問題突出及普遍存在,從而影響了學業和生活,有的甚至還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與障礙。一切的不適應皆源于人際關系的不適應,因此,開展適應性團體輔導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過程中,積極地了解自我、探索自我、悅納自我,增進同學間彼此了解,幫助大學生順利適應大學的人際關系,從而引導大一新生們盡快地熟悉、適應大學生活,實現大學學習、生活的良好開端。
一 新生適應性教育團體輔導方案的探索
新生的不適應表現在很多方面,通常認為,面對新環境,個體的人際交往障礙、自我認知偏差是新生各種不適應的根本原因,圍繞這兩個根本原因,探討新生團體輔導活動方案。
1.人際交往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訓練
現在的大一新生很少有人主動與他人交往,缺乏人際交往與合作能力,難于融入宿舍、班集體中,容易出現與他人交流、交往困難,缺乏朋友等人際關系上的不適應。
第一,團體活動及目標。(1)開展“馬蘭花開”團體活動。活動結束后請同學談體會,分別找無家可歸次數最多的同學和總能順利找到組織的同學分享自己的收獲,啟發同學認識到在人際互動中要積極主動,同時啟發同學認識到集體歸屬的重要性。(2)開展“滾雪球式”介紹活動。剛入學,同學之間彼此不了解,通過活動,可以讓同學們在歡快的氣氛中不斷強化同學的名字等各種信息,盡快熟悉彼此,指導老師引導同學們注重在人際交往中關注和傾聽的重要性。(3)開展“緣聚你我”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小組內成員的自我認識和彼此了解,鼓勵個人參與團體活動,使成員互相接觸,體驗人際間的坦誠、親密和信任。
第二,團體輔導的效果。在短時間內培養主動與人交往、善于與人交往的方法與技巧,體驗團隊協作帶來的力量與樂趣,改變有些同學只跟喜歡的人交朋友、班集體與我沒關系的想法,使新生在短時間內,在小組內形成認同感,小組、大組(班級)氛圍融洽,有助于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的人際關系。
2.自我認識與悅納的團體訓練
自我認知是認識世界的起點,悅納自我是與外部世界和諧相處的基礎,通過團體輔導活動,使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和接納自我,幫助學生解決對“自我”的迷失思考。
第一,團體輔導活動及目標。(1)開展“20個我是誰”活動。通過20問,首先,個體對自己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與評價,然后,同學之間進行相互評價,以便于學生對自己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評價,最后,個體通過總結、肯定,達到個體對自己的正確認識。(2)開展“我很特別、優點轟炸”等活動,培養新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通過自我控制不斷完善,提高自己達到自我接納的能力。
第二,團體輔導的效果。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能接受自己的優缺點,能悅納自我,挖掘自己及他人正向特質,與他人分享各自的優點與長處,培養積極評價自我的習慣。在大一新生進入校園的前兩周,開展此項針對新生適應性的團體輔導活動,同學們積極踴躍參與,很快了解自己和他人,拉近了與其他同學的距離,通過老師的引導,讓大家用心體驗,能很好地接受自己與他人,盡快融入班集體,適應新生活。
二 團體輔導在新生適應性教育中的要求
1.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大學新生的自我認識和管理水平都處在尚不成熟和完善期,有一定的自主意識,但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弱,在心理上討厭說教式的教育。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以體驗者的身份參與游戲,在其中感受自我的主觀體驗,減少對說教的抵觸心理。
2.教師應該投入自己的真情實感,讓學生感受到關愛
在團體輔導中,師生互動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而師生間互動的質量取決于教師是否投入自己的真情實感,是否讓學生感受到關愛。剛入學的新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被其他同學認同、需要關愛,比任何時候都需要生活在一個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體中。如果教師在課程中沒有投入自己的真實感情,沒有激情,讓學生感受不到愛,而學生們也就不會投入感情,不會進入團體輔導的情境中,就不肯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樣,團體輔導就是失敗的。
三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團體輔導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學生的參與度、學生是否積極參與活動、是否積極配合他人、是否積極敞開心扉、是否愿意分享心得等。其中,指導老師需扮演好指導者的身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回應,最終達到團體輔導的團隊目標,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盡快適應新環境、適應大學生活,實現大學學習、生活的良好開端。
參考文獻
[1]何敏.團體輔導在大學新生心理適應中的運用[J].華章,2011(32):160~161
[2]陳慶健、梅思佳、唐聞捷.團體輔導在新生入學適應教育中的效果及作用機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9(3):131~132、14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