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就業為導向,以工學結合為載體,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從高職軟件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構建、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踐教學條件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入手,探索了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建設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高職 軟件技術專業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5-0041-02
目前,軟件類專業人才的供需雙方呈現出“兩難”的局面,一方面企業感到人才難覓;另一方面,學生感到難以找到與專業對口的工作。究其根源是學校培養的人才的質量達不到企業崗位所要求的職業標準,即培養的學生不是一個合格的“成品”。而高職軟件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是為軟件企業培養能夠勝任軟件產品的開發、測試與維護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并應該讓學生成為擁有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新型人才。在專業發展過程中如何找準專業定位,加強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與內涵建設,提高軟件技術專業人才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達到學以致用、學而能用,是專業人才培養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一 軟件技術專業人才結構分析及高職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1.軟件技術專業人才的結構分析
根據軟件工程領域各個階段及任務分工的不同,一般可將軟件人才分為軟件項目管理人員、系統分析及設計人員、初級軟件工程師三類,并且這三類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式分布,如下圖所示。軟件項目管理人員要求既懂技術又懂管理,這一類人才要求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既是技術能手,又是管理骨干,能夠帶領團隊不斷開發新的項目、不斷搶占技術制高點、不斷占領市場,這一類人才一般在軟件企業中擔任技術總監、項目經理這個角色;系統分析及設計人員位于金字塔中間層次,這一類人才能夠將開發項目形成系統設計思路并組織實施,并能對編程人員的工作進行指導、測試和驗收,這一類人才一般在軟件企業中擔任系統分析師或系統架構師這個角色;初級軟件工程師,即通常所說的“軟件藍領”,這一類人員通常要求知識面比較廣,能夠熟練掌握1~2種比較常用的軟件開發平臺,熟悉企業級數據庫的使用,了解軟件開發的基本流程與規范,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團隊合作精神,這一類人員的需求是最大的,占60%左右。
2.高職軟件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的定位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職業教育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
門人才”。高等職業教育應培養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熟練的專業技能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總體目標,結合我院專業建設與發展的實際情況,我院高職軟件技術專業應培養軟件人才中的第三類人員,即通常所說的“軟件藍領”。在明確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后,通過廣泛的市場調查、網上咨詢等方式搜集大量的基礎軟件工程師所需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確定本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格主要具備以下六個方面的能力與素質:即良好的編碼能力、自覺的規范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認識和運用數據庫的能力、較強的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具有軟件工程的概念和求知欲、進取心。
二 高職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軟件技術專業建設主要包括: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其中,課程建設是核心,既是專業內涵建設的切入點,也是內涵建設的落腳點。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課程質量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業核心競爭力,是影響學生就業質量的隱性因素,也是根本因素。
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必須堅持“以行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走“產、學、研”結合的校企合作之路,通過與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從企業及時獲取最新、最實際和最前沿的軟件動態信息,結合自身的特點,才能培養出適應軟件企業需要的人才。
軟件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研究企業相關崗位要求的核心能力,從企業的工作任務轉換為教育與學習任務,打破傳統課程的“知識體系”,將關聯性高的課程融為一體。具體過程是:對軟件企業中初級軟件工程師的工作崗位進行分析,了解學生需要具備的知識、能力與素質,根據教學規律與認知規律,將這些知識、能力與素質進行分解,確定本專業需要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以及支撐課程和相關課程,構成課程體系。我院軟件技術專業以C++、Java語言開發能力為主,兼顧.NET平臺,把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此外,在課程體系中我院還強調人文綜合素質、職業道德與修養、溝通與協作、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信息檢索與分析、項目演講等方面能力的培養。
三 高職軟件技術專業教學模式改革
1.采取“教學做”合一,基于任務驅動法、問題引導法等教學法實施教學
軟件技術專業的課程教學必須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應采取“教、學、做”一體化,在“做中學,學中做”,“學練并重,教學統一”;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開展教學,即應該從以教師為主的“講”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導”轉變;學生的角色也應從被動的“聽”為主轉變為主動的“練”為主。這樣做才能符合認識規律和高職教育規律,達到教學目的。教學過程中要采取任務驅動法、問題引導法的教學方法,即對于每一次課程教學均應按照提出任務→分析任務→基礎知識學習→教師演示→學生練習→學生點評→教師點評→總結提高的步驟來實施,并且也可以在教師點評后,指出仍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之處,學生再繼續完善練習,然后教師再點評,即學生練習與教師點評步驟之間可以循環。這樣,每一次課的教與學的任務都非常明確,既改革了教的方法,又指導學生改進了學習方法和思考方法,可以較圓滿地完成教學目標。
2.探索“工學結合”、“學訓交替”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在積極探索“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及“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等教學模式的同時,實踐了“2+1”(兩年在校學習+一年企業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將企業頂崗實習的時間由半年增加到一年。具體做法:
第一,完善實踐教學條件的體系化建設。構建與工作崗位“零距離”的實踐教學環境,我院已建設有適合軟件技術專業的實驗實訓室,分別是計算機基礎實訓室、基礎編程實訓室、軟件開發與測試實訓室、web開發實訓室、網頁設計與制作實訓室、動漫設計與創意實訓室等實訓單元。
第二,積極開展“學訓交替”教學模式的改革,與三星、中達、競華合作,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實訓或頂崗實習,參與真實的軟件開發項目,使學生在實訓實習過程中感受真實的工作氛圍,做到與企業“無縫對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處理好“五個比例”,培養雙師素質教師
師資隊伍建設是高職院校發展的關鍵,是實現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保障。我院提倡大力加強師資隊伍的職業實踐能力和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培養培訓。利用合作單位的優勢,每年安排3~5名專業骨干教師參加前沿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培訓,自2006年開設軟件技術專業以來,通過合作單位培訓20多人次,使軟件專業的教師能夠始終掌握軟件技術的較前沿技術。
師資隊伍建設的關鍵是處理好“五個比例”,即經歷比、兼職比、學歷比、職稱比、“雙師”比。我院緊扣這“五個比例”制訂培養教師、引進教師的計劃,使師資隊伍的結構達到高職教育對師資隊伍的要求。
我院重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安排青年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引進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充實學校的教師隊伍。
四 結束語
本文在分析了軟件技術人才的結構的基礎上,明確高職計算機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提出了一種基于工作任務理論聯系實際的課程體系,并對課程內容建設與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通過課程的改革與實踐,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明顯提高,學習興趣顯著增強,學習效果顯著提高,專業能力明顯提升。下一步,將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完善項目庫、案例庫的建設與積累,重視精品課程開發與建設,改革專業教學考核與評價體系等。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2]姜大源.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3]王強.高職課程建設的思考[EB/OL]. http://www.tech.net.
cn/web/articleview.aspx?id=2009030400025cata_id=N124
[4]陳維民、王善桃.高職計算機軟件技術專業建設的探索[J].硅谷,2009(2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