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文學語用學的相關理論,分析蘭斯頓·休斯的著名小說《早秋》的會話含義。通過對小說進行分析,小說更為細膩和深層的內涵被揭示出來,也顯示了語用學在分析文學文本時所具有的力量。
【關鍵詞】文學語用學 《早秋》 合作原則 得體原則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5-0056-02
文學語用學是隨著語用學的跨學科研究而產生的子學科之一。最早注意使用語用學方法研究文學作品中語篇內容的是荷蘭語篇語言學家范蒂克和美國語言學家帕拉特,而“文學語用學”術語最早出現在Traugott和Pratt合著的《文學專用語言學》一書中。里奇等人也從語用學的角度探討小說語篇的語用文體特征。文學語用學發展較快,多部著作對這一領域進行了研究。“文學語用學擴展了語用學研究的對象,實現了語言學和文學的對話,使我們對言語交際的認識更加豐富和完整。”同時也使語用學得以在分析文學作品時展示文學作品的獨特魅力。本文試從文學語用學角度對美國黑人作家蘭斯頓·休斯的《早秋》進行分析。《早秋》是一篇非常簡短,但寓意非常深刻的小說。
“說話時所用的語言是表達思想進行交際的工具。”為使交際順利有效地進行,人們一般會遵守一定的會話原則,這就是會話含義分析的核心任務。“會話含義”是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賴斯首先提出來的,它是語用學的核心內容,在言語交際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格賴斯認為在參與交談時,交際者要使說的話符合交談的公認的目的或方向,就是要遵守他所說的“合作原則”。格賴斯提出的合作原則包括四個準則:量的準則、質的準則、相關準則和方式準則。另外,我國學者索振宇提出了得體原則,作為合作原則的補充,筆者認為索振宇先生的補充是非常必要的。索振宇認為得體原則包含三個準則:禮貌準則、幽默準則、克制準則。上述準則是非常重要的,交際中應該遵守,否則就無法有效地進行下去,但在具體的對話當中到處存在違背這些準則的情況,在文學作品中被作者設置的對話尤其如此。因此,弄清楚文學作品中的對話違背這些原則的原因及其深層意義對于理解整篇文學作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通過分析休斯的小說《早秋》對合作原則和得體原則的違背,來分析比爾和瑪麗之間對話的深層內涵,并通過對比爾和瑪麗對話的分析試著解讀整篇小說的深層含義。下面筆者逐條分析違背合作原則等相關原則的情況。
一 違背量的準則
按照格賴斯的觀點,量的準則要求對話中所說的話,一是要包含目前交談所提供的信息量,二是不應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也就是在量上既不應該多也不應該少。而小說《早秋》中比爾和瑪麗的對話多處出現違背量的準則的情況。比如,瑪麗告訴比爾I live in New York now。按照量的準則和相關準則,在聽到瑪麗說自己住在紐約這一事實以后,比爾應該問瑪麗如何或什么時候到的紐約,或者為什么來紐約等等,但他違背了量的準則,先只是簡單地“哦”了一聲,禮貌地微笑了一下,接著,微微皺起眉頭。簡單的一個“哦”字可能是比爾對瑪麗的說辭不知作何回應而一時陷入無語的表現,他只能代之以禮貌的微笑,而接下來的皺眉則說明,他對瑪麗現住紐約這一事實感到很意外,但似乎并沒有喜悅之情。通過違背量的準則,避重就輕的回答既讓瑪麗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秋的絲絲悲涼。
二 違背質的準則
格賴斯認為,質的準則是指所說的話力求真實,尤其是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和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即“要求人們盡量使話語為真”。但《早秋》中多次出現違背質的準則的對話,這里試舉一例。
“You’re looking very…”(he wanted to say old)“…well”,he said.
She understood. Under the trees in Washington Square,she found herself desperately reaching back into the past. She had been older than he then in Ohio. Now she was not young at all. Bill was still young.
在小說的開頭作者已經交代過,比爾在看到瑪麗時一下子沒能認出是她。他沒想到,她看起來會這么蒼老。但在對話中比爾違背了質的準則,目的是要堅持禮貌準則,但這一切瑪麗心里非常明白。她明白他要表達的意思。在這華盛頓廣場的樹下,她陷入了對往昔的追憶,簡直不由自主。在俄亥俄州時,她年齡本身就比比爾大一點。現在呢,她更談不上年輕了,但比爾年輕如故。通過比爾的違背質的準則,瑪麗的蒼老和內心的悲涼更加突出地被作者表現了出來。可以看出,作者在設置對話時充分考慮到了對話和整篇小說基調的一致。
三 違背相關準則
相關準則要求對話是相關的,這是一個關系范疇準則。在小說《早秋》中,違背相關準則的對話有兩則。看下面這組問答。
“And your husband?”he asked her.
“We have three children. I work in the bursar’s office at Columbia.”
當比爾問及瑪麗的丈夫時,瑪麗的應答違反了相關準則和禮貌準則,她選擇了回避,只談及了自己和孩子的情況。瑪麗的回避是有原因的。我們大致可以猜出了,瑪麗已經為她當年的沖動買單了,她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這與小說剛開始時的“她一時沖動,就嫁給一個她原以為自己深愛的男人”這一敘述之間形成反諷關系,也解開了我們對瑪麗命運的各種猜測。而相比之下,此時的比爾卻將愛妻掛在嘴邊,親昵地稱其為“露西爾”,暗示自己組建了幸福美滿的家庭,在提及孩子時還滿懷愛意地露齒一笑。顯而易見,兩人各自的婚姻生活幸福指數相去甚遠。這也是為什么昔日的兩位戀人如今在他鄉相遇后交流不能很好地進行的原因,也是彼此心靈隔閡的現實基礎。
通過以上對小說《早秋》的會話分析,小說文本更為細膩和深層的含義一同被揭示出來。由此可以看出,語用學對于文學作品的解讀和分析具有重要作用,在進行文學研究時尤其不可忽視。
參考文獻
[1]曾文雄.語用學的多維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121
[2]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0
[3]《外國語言文學》編輯部編. 語用學研究:文化、認識與應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7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