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是相對于個人學習方式而言的一種學習方法,在這個小團隊中成員有共同的學習目標,明確的責任分工。小組成員之間通過充分交流和合作,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這種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從單純的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探索知識方向轉變。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 創新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5-0058-01
一 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概念
越來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已充分認識到,課堂中“教”與“學”的方式需要加以變革:課堂不再由教師一人主宰,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參與、探究發現的學習者,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而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是成功教學的關鍵。小組合作學習這種組織形式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面向班級全體學生授課的形式,全班被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以小組活動為主要學習方式,小組成員擁有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共同承擔學習的任務,在學習中既相互合作又充分發揮每個成員的積極性、獨立性和自主性。
理論聯系實際是專業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本著“必須、夠用”的理實一體化的原則進行教學設計,加強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堅持“做中學”、“做中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對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可以就某一個問題自由發表見解,互相交流,彼此尊重,體會到自己作為學習主體的快樂,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 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策略
要使小組合作學習取得預期的理想教學效果,教師高質量的組織、引導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此時,教師作為整堂課的總導演,應順勢而導,協調管理。
1.科學安排,靈活分組
小組劃分合理,學習效果就會比較好;反之可能會影響整堂課的效果。一般小組規模以6人左右為宜,人數少不利于形成不同觀點碰撞的局面;人數多不利于每個成員充分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分組的方式有學生自由結合和教師根據某種標準分組,要考慮各小組具有可比性,這樣有利于競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合作學習的質量。
2.善于引導,角色分工
在整個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使學生最終形成自主的而不是被動的合作學習。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要強調個體責任,并提出相應措施,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成為整堂課中的一個重要角色,而不是觀眾。在小組合作學習開始時,教師應要求各組組長給每個組員分配適當的角色,如記錄員、總結人、聯絡員等;對較復雜的學習內容,可細化任務到個人,最后進行整合。教師要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方法培養、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技能。教會他們傾聽、發表、辯論的能力。
3.強調創造,淡化結果
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成果不一定是具體的、看得見的。它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師考查的重點是學生能否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當學生利用假設探究知識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當學生遇到通過努力思考也不能解決的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其成敗之處進行分析,并強調其思維活動中有別于其他同學的地方,鼓勵其個性的發展。
4.體驗學習,感受快樂
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不僅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還十分重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感性認識和實踐中的切身體驗。對現在的職業學校學生而言,按傳統的教學方法要學生掌握純理論知識,其難度可想而知。但如采用小組合作教學,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和各種知識應用活動中去掌握一些基本知識不但不那么難,反而更能激發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5.鼓勵個性,強化管理
小組合作學習是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的活動。在課堂教學中不應只有教師向學生的單向信息傳遞,而應有師生之間的、學生之間的、師生與教學環境之間的、師生與教學媒體之間的多方位、多角度的互動。小組合作學習法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局面,鼓勵學生勇于創新、探究新知的精神。通過合作學習和研究活動,學習者可以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共同創新,取得高質量的學習成果。
三 結束語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個系統的教學體系,此種教學模式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應用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陳緒麗.如何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小學教研版),2010(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