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高效課堂必然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基礎訓練和能力提高為主線的課堂。通過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可以達到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機會,開辟討論交流的空間,搭建合作探究平臺的目的。
【關鍵詞】互動式 高效課堂 教學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5-0070-02
高效課堂的真正目的是寓教于形、寓教于趣、寓教于用,是輕松學習、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是教與學的有機結合。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就是高效課堂的最佳選擇。
一 精心做好學案設計,體現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起任務引領作用
1.學案與教案和導學案的不同之處
2.學案設計的原則
貼近學生實際,提高學習的自主能力;貼近生活,提高參與生活的能力;直擊熱點,提高判斷是非的能力。
3.學案設計模板
二 構建互助小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互動教學模式的載體
現代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互助小組是順應時代需要的教學載體。
1.分組合理化
分組原則: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基本形式,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力求各個小組實力均衡。
分組方法:依據班級人數進行分組,每4個人一組。
以48名學生為例,互助小組分組步驟如下:(1)按照班內學號排名1~12名為12個組長,也就是組內的1號。依次為2號:13~24名;3號:25~36名;4號:37~48名。為了更大限度地調動小組長的積極性與競爭意識,安排6個男生組長,6個女生組長。(2)考慮男女生搭配、性格搭配,個別調整的原則是必須同號調整。(3)考慮每一個小組內的人員分布,看1號和2號是否文理科搭配。(4)大組確定以后,大組長一般坐在第二排,組內的成員兩兩分成一組并坐在一起,其中較優秀者為小組長,根據這個分組前后坐位,這樣能便于相互監督、交流。
小組分好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可以根據情況變化做一些小幅調整,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能力。
2.執行具體化
小組確定以后,教師要及時指導合作學習,否則就成了“合坐”。具體操作:首先,小組分工,人人有責。分為組長、副組長、紀律監督員、衛生監督員、記錄員、匯報員。其次,小組長的培訓工作有:(1)思想認識的培訓。及時讓小組長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心甘情愿接受這份工作。(2)執行能力的培訓。教師就要抓住課堂上的有效時機,經常教給組長一些具體的方法。使小組長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知道職責,知道應怎樣組織討論。可以是教師深入到每一個小組具體指導,可以請小組長上臺和大家一起交流,也可以是教師示范。再次,做好全班各小組的培訓工作。小組不單單是組長的職責,教師要讓組內的每一個成員知道:保證互相尊重、遵守合作學習紀律、參與合作學習、學會傾聽、主動與老師及時溝通交流等。全員參與,才能共同促進。最后,分組是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關鍵平臺,教師操作要科學、合理。
3.評價詳細化
對各小組教師要有明確的要求和詳細合理的評價機制,具體做法為:(1)每個小組為自己精心設計自己的組名以及小組宣言,選定一個競爭小組。(2)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原則,如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3)提出小組合作學習時紀律、討論、發言、學習、常規等方面的要求。共同商討制定評價細則、獎懲措施,做到有規可依。(4)不斷完善評價機制,做好階段總結。個人與小組捆綁評價。小組得分,組內的每一個人就得分。個人有進步,小組成員也能得分。(5)每周統計、排名、公示。每月、每學期、每學年進行匯總。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形成了班級凝聚力,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可行的學習方式,學生合作意識的養成,需要在教師的不斷指導、長期熏陶下才能形成。
三 互動式課堂教學過程,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則,這是核心過程
互動式新型課堂教學過程,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基本形式,以“導——學——議——賽(練)——結(評)”為基本步驟,簡稱“合作學習五步教學法”。注重整合教學內容,構建適合學生知識、技能、道德、職業能力需求的教學目標,將目標分解為不同的任務,提高教學效果。
1.“導”
導,為定向導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方法和達標路徑,以醒目的方式呈現給學生。
具體方法:(1)可采用故事導入、練習導入等方式。以能誘發學生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多樣化方式導入新課,重在感性情感的激發。(2)通過二人小組,組員、組長互動。(3)教師不講,出示學習目標。(4)利用填空、判斷、簡答等問題形式擬出一組與本節所學的重要知識點有關的問題,二人小組復述(互相講、聽、檢查)導入。
2.“學”
學,為自學、探究。教師要求學生按照課前發放的學案,進行自學。這個環節要保持相對安靜,不隨便干預學生,要放心讓學生自己進行各種探索,進而解決問題。先學會的同學幫助同伴學習,使小組成員共同進步,全部實現自學目標。
具體操作:(1)教師出示自學提綱,采用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臺階式的自學提綱,引導學生理解本節知識,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2)學生自主閱讀、勾畫,教師指導。(3)二人小組兵教兵,進行自我檢測。
3.“議”
議,為討論,解惑。討論前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疑惑討論,才能讓各類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解決不了的難題向本組成員請教、互相討論,本組仍解決不了的由組長請求外援。學生之間進行“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式的學習討論,相互查漏補缺,修正錯誤,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學生在討論、互幫的過程中,教師要巡回觀察、傾聽,發現和掌握小組討論也解決不了的難點問題之后,組織全班學生集體“攻堅”,以實現學習難點的突破。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同學之間互幫互學、教學相長、并肩戰斗、一同前進的樂趣。
具體操作:(1)4人小組討論(困惑)。(2)以小組展示。(3)學生講解(大組長)。(4)教師精講點撥(重點、難點、關鍵、方法)或學生講解。
精講點撥:在前三個環節中教師深入了解、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明確學生表述清楚、有獨特想法的內容,要讓學生展示,教師引導總結提煉,學生搞不清的問題,教師要點撥精講。
4.“賽(練)”
賽(練),為展示、競賽。展示、競賽的步驟:(1)給每個小組分配展示任務。所展示的內容是必須掌握的重點,要有綜合性、針對性和延展性。(2)各組向全班展示小組學習成果。在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點撥。對于容易出錯的問題,再進一步啟發;對于有爭議的問題,可組織開展組與組之間的討論、辯論,最終形成正確的答案。(3)設必答題和搶答題,開展小組競賽。必答題是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基本能力題,一般由各組的“學困生”回答。搶答題一般具有綜合性、拓展性,是比較難的題。教師要評判記錄好各小組的比賽成績。
“練”通常要根據“三維目標”設置三個平臺:(1)基礎知訓展示平臺;(2)能力技巧升級平臺;(3)生活應用升華平臺。設計三組練習題,即基礎練習、拓展練習、思考升華。既要面向全體又要注重個體差異。關鍵要體現標,題組要注明:通過這組題掌握什么規律,每組題目內部之間有何聯系。當然也可以讓學生設計練習,“練”是反饋、矯正、完善知識、能力、目標的手段,是檢驗主體探究學習的標尺。
5.“結(評)”
結,為總結提高,測評驗收。(1)在實現學習目標的基礎上,教師要通過達標測試題的完成情況,掌握所有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2)當堂公布本次課各小組取得的學習成績,對優勝小組進行表彰,對暫時落后者給予真誠的鼓勵,使學生體驗成功、感受快樂。(3)拓展延伸:把知識拓展到生活實踐中,做到學有所用,形成知識鏈。(4)體驗感悟:讓學生小結本節的知識,并布置課后作業。
“導——學——議——賽(練)——結(評)”有機統一。“導”為前提,“學”為目的,“議”為核心,“賽”為動力,“結”為啟迪。一堂課教師占用的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教師要把握契機,及時點撥,強化監控,把握全局。使學生形成自學的習慣和能力,學會學習,終身受益。
合作學習七字訣
聽取發言要專心,注視對方動腦筋。
說明理由要充分,啟發大家同思考。
求助別人要心誠,得到幫助表謝意。
反思敢于承認錯,肯定別人學著做。
自控發言盡量輕,服從集體留個性。
幫助同學要主動,誨人不倦情誼濃。
建議之前多思考,分工合作效果好。
協調彼此求默契,交往合作爭第一。
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能使課堂效率提高與課堂氛圍較為融洽,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主動探究在充分展示自我的過程中實現,融有心學習與無形潛能展現于一體,做到寓教于學,教學達到最佳結合。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