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是高考的重頭戲,如何才能做好高中文言文教學呢?本文將從“文本”基礎上的“情境”,“自主”基礎上的“誦讀”這兩個方面來探討如何讓高中的文言文課堂更加生動、高效。
【關鍵詞】文本 情境 自主 誦讀 高中文言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5-0087-01
文言文是中國文學的瑰寶,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源泉,文言文也是高考的重頭戲。目前,文言文教學十分低效,雖然進行了許多嘗試與改變,但總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其中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注重識記教育,忽視閱讀教育;教學主體單一,教學形式單一;占用較多的學習時間,效率低下。筆者認為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創造基于“文本”的“情境”與“生活”和學會基于“自主”的“誦讀”這些方法,將會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培養起到很大的作用。
新課程標準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要求“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包括語言素養和精神素養兩大方面,語言素養是其中的核心。在語言素養中,學生對語言的積累、感悟、理解、運用的能力、方法和習慣等,都只能通過語言學習來實現,除此別無他途。語文“文本”的任何價值均應通過語言得以實現。所以筆者認為高中的文言文情境教育的前提是文言的文本。
如課文《季氏將伐顓臾》,學習目標就是要體會孔子的出色的辯論藝術以及他的“仁”的政治主張。如果教師只是把文章翻譯一遍并且指出孔子的“仁政”主張和高超的論辯藝術,學生學習的效果可想而知。但如果教師能充分引導學生去想象和推理:作為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季路一定深知孔子的思想——“仁”和“克己復禮”的思想,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要向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師說:“我們將要違背您的‘仁’思想去攻打顓臾了。”他們會這樣直接地說嗎?肯定不會,所以他們說:“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十分的委婉,可就這樣,孔子一眼就看出這事的本質并說明了不該討伐的原因。隨后他們二人企圖逃避他們的責任,說:“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抓住了他們的“小辮子”——他們作為“相”的責任,對他們進行了批評,逼得他們不得不說出了他們的真實目的:“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最后指出了他們這種做法“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并在此基礎上詳細地闡述了他的“仁”主張。這樣一步一步基于文本去想象、推理,幫助學生認清冉有與季路語言所表達出的表象,體會孔子能夠緊抓冉有與季路的不足進行辯駁,進而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的語言藝術。
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既需情境還需學生的“自主學習”,尤其是學生“自主”的誦讀。“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自古以來,誦讀就是培養書面語語感的好方法,韓愈曾說:“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
今天的中學生在釋讀文言文后進行誦讀,雖說比古代學童起步晚,背誦量也很少,但對于學生初步獲得文言語感仍然是富有意義的。所以,要求中學生誦讀課文中一部分名家名篇,是文言文閱讀教學必須堅持的做法。在這里筆者認為學生更應該注重文言文的自主誦讀,也就是在誦讀古文時能夠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在《季氏將伐顓臾》中,學生們在運用了想象情境和推理情境理解教材,獲得知識后,如果能夠進一步的揣摩冉有與季路以及孔子的語言,分析他們的心理,甚至能將他們的語氣誦讀出來,對培養學生的語感來說至關重要,對于培養學生語言能力也不可或缺。
再提《季氏將伐顓臾》,冉有與季路去見孔子說“季氏將有事于顓臾”時,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呢?按照前面的想象情境和推理情境得出的內容來看,他們說話時一定心虛,因為他們不敢向老師直接說出他們的真實緣由。孔子聽說了之后,說:“無乃而是過與?”即“恐怕應該責備你們吧?”所用的是個推測的語氣。接著冉有說:“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這時他們在推卸責任,在誦讀時,要求誦讀者聲音應是突然增大,臉上也應顯出無辜的表情。而孔子呢?直呼其名“求”,并連用兩個反問指出他們作為“相”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時的孔子應該有些生氣了,所以聲音也會增大,并帶有生氣的、責怪的語氣。最后,當冉有被孔子一步步緊逼說出真實目的時候,他應持的口氣應是些許無奈。此時的孔子該是憤怒了,他直言痛恨冉有這種明明想做但偏要找借口的人,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斥責。此外,還可讓學生分角色誦讀,甚至分角色表演,加入學生自我的創造,在創造的過程中加入動作、表情、道具等。教師如能引導學生這樣的“自主”誦讀,對學生理解內容,把握人物的形象,體會感情,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訓練讀書技巧、增強語言的感受力和記憶力,提高語文素養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以上是本人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一些感悟,也是對文言文教學的一點摸索。高中文言文的教學復雜、困難,其方法又很多,但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需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李吉林.情境教育特質及其獨特優勢[EB/OL].http://
www.xiexingcun.com/video/ShowArticle.asp?ArticleID=9268
[2]王艷紅.淺談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情境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0)
[3]柳斌.重視“情境教育”,努力探索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途徑──在全國“情境教學─情境教育”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J].課程·教材·教法,1997(3)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