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語言輸入方式,對不同的語言學習、文化了解、詞匯掌握等方面的學習均有重要作用,學生在閱讀能力方面的提高,也就是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的一種表現。基于此,本文在借鑒眾家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高中非英語專業學生閱讀課程為研究對象,從語言文化、差異化教學大綱、自主閱讀學習等方面,將英語還原成純粹的語言工具,以此來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課程中的自覺性,將英語閱讀滲透于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關鍵詞】高中英語 閱讀課程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5-0090-01
在全國英語考試改革中,閱讀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漸增大,常有“得閱讀者得天下”之說,同時閱讀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語言學習和滲透方式,對聽、說、讀、寫各項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幫助。因此,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成為英語教學中最具有實際應用意義的課程。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是實現不同文化交流的工具,而這一項重要的恢復英語本來面目的任務就落到了高中英語課堂的教學之中。隨著高中英語改革的不斷完善,英語閱讀教學已成為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高中英語教師也在積極地尋求突破之路,希望引導學生將英語閱讀作為學習一門語言的重要滲透方式,而不僅僅是一種對詞匯、語法的掌握。
一 高中英語教學現狀
傳統的外語課堂教學模式一般為老師講、學生聽,然后進行輔助的課后練習,以達到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這種以應試為主的教學方法,在高中英語閱讀課堂上,缺點就顯露出來。以下列舉三點此種應試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供大家探討。
1.以教師為中心
教師是閱讀課堂上的完全決策者,決定使用什么樣的閱讀、泛讀材料,決定講哪些單詞、哪些語法,學生在此過程中只是對教師講授內容進行記憶,并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更沒有進行應用及拓展的空間。
2.以背誦為主,應用環境匱乏
由于課堂上以講授為主,主要為知識點的傳授,之后以背誦作為重點知識點的掌握方式,極少有時間進行實踐,對于情景模擬更是少之又少,使學生脫離了語言交際的需要。
3.學習方法的誤導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中經常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此種現象的形成更多的是源于教師在課堂中僅僅強調語言知識的講授,學生將全部精力放在語法規則的學習、詞匯的記憶上,誤以為這樣就可以掌握好一門語言了。
其實,在學習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學生的責任感和自主性,教師和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教會學生學習、自主積極地汲取知識。因此,英語語言能力的提升,不僅需要教師的教授,更需要教師針對語言學習正確方法的引導,才能更好地做好高中英語課程的教學。
二 高中英語閱讀課程教學研究
1.差異化教學大綱設計
目前在高中生入學時,基本采取通過分數進行差別化授課的方式,以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目的。此種方式雖然存在弊端,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優點還是占據很大的方面。首先,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選擇不同的閱讀教學內容,從單詞量、語法等方面鞏固基礎;其次,教師可根據差異化教學的目標,有針對性地給學生提供不同層次和不同級別的泛讀材料,循循善誘,更好地給予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后,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使英語應用達到一定高度,積極開發學生英語交流的欲望,更好地掌握語言應用能力。
2.加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增強單詞的積累
高中英語的學習應突破傳統的講授模式,以引導學生培養自主英語閱讀習慣為主要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積累詞匯、廣泛閱讀英語相關文章,以開放性問答形式,促進學生英語思維,將技能與自身融合,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近些年來,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交往的日趨頻繁,相關研究成果大量出版,縱觀這些英語閱讀刊物成果,足以證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引起了諸多研究者的關注,同時這些刊物的出版也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的自主閱讀變得更加容易、滲透力更強。
3.轉變學生學習理念,由應對考試變為語言工具
學生在進入高中校門之前,更多地注重應試教育中的英語考試,雖然現在英語考試更多地注重學生閱讀方面能力的考核,但更多的是英語閱讀技巧、答題技巧等方面的訓練。在進入到高中之后,高中英語的更多責任是擔當語言交流工具的作用。因此,對學生要求的轉變必將帶來學習方法及方式的轉變。英語被還原成為一門純粹的語言,在交流、文化融合等方面的作用更為突出。
三 結論
綜上所述,閱讀在高中英語教學及語言能力培養中尤為重要,要結合英語國家的文化、歷史、習俗等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將英語閱讀作為一種閱讀常態,了解不同文化習俗,培養英語閱讀思維,加強學生詞匯量的積累,完善閱讀技能,讓學生輕松閱讀,使老師的英語閱讀教學和學生的英語閱讀學習步入一個新境界。
參考文獻
[1]魏京京.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探析[J].現代企業教育,2007(6)
[2]王桂琴.“英語閱讀”課程改革初探[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10)
[3]孫桔華.改善高校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策略的調查分析[J].職業時空,2010(6)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