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是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規律及其自身以及和人類之間的相互關系等主要內容為基礎的,與人類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學科之一。新課改后的地理教學,為教師提供了更好的自由發展空間,更易形成教師個性化特點,只要我們注重課標、課本、課堂、學生、教學資源等各方面的研究和創新,達到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結合,不斷加強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那么,怎樣提高課堂效率呢?限制課堂效率的因素有四:學生;教師;課堂氛圍;學生自主的學習。四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任何一方出現問題,勢必會導致課堂效率下降。下面筆者就這四者對地理課堂效率的影響,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學生對課堂效率的影響
怎樣使學生達到教學要求,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然后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1.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培養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要注意幾點:(1)有一本地圖冊在手。在課堂上,教師隨時有可能說出一個學生陌生的地理事物,如講到法國羅納河的斷層發育特點時,學生就可以拿出手中的地圖冊找到并看出河流是平直的,一側有河流、一側沒河流。(2)要善于記錄地理知識點。比較零碎的知識點繁多,要養成整理筆記的習慣。(3)要勤于練習、鞏固。在做題中重拾遺漏、遺忘的知識點,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2.學習方法的選擇是走向成功的關鍵
選擇一個有效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關鍵。在此,提出幾個學習方法:(1)識記法。當堂需要掌握的知識,當堂記住。(2)穿線法。對于課堂上零碎的知識需要貫穿起來,便于掌握,如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3)參與討論法。有些知識只有學生參與討論,印象才能深刻,如講到“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問題時,學生討論得特別激烈,并且用上了課堂上所講的人類可持續發展原則、城市等級劃分等理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3.端正的學習態度是走向成功的保證
所謂學習態度,是指學生對學習及其學習情境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較穩定的心理傾向。學習態度由認識、情感和行為意向三種心理成分構成。以什么樣的態度來學習,是維持課堂紀律和活躍氛圍的關鍵,也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因而,端正學習態度才能有效學習。
二 教師對課堂效率的影響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組織者的地位,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教師的語言藝術也是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的關鍵。
1.教師的組織作用是把握課堂的關鍵
教學過程的定向發展有賴于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組織和主導作用的發揮,通過引導和激勵,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自我組織能力。
2.教師的引導作用是課堂升溫的火種
教師的主導作用一定程度上表現在“引導”上。教師的根本職責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學生或背著學生“走路”。
3.教師的語言藝術是一種美的享受
教師切忌用平淡不變的語氣給學生講課,要講究課堂的語言藝術,因為它能夠渲染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只要教師在課堂上發揮其組織者的引導作用,運用其語言藝術,時刻關注自己的言行并加以完善,那么,課堂效率就會得到有效提高。
三 創設良好地課堂氛圍
課堂教學氛圍創設要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設計出最適宜表現教學內容的方式,才能讓課堂精彩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創設與教學相呼應的具體教學資源,使學生能充分地體驗所學知識,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因此,課堂氛圍的創設要有現代氣息,要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與教學有關的素材及時引入課堂,以增強教學的時代性。
四 開展自主探究學習
自主探究學習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立主題,在教學中創設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學生通過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收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發展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式學習,打破書本知識觀點的束縛,讓學生參與地理現象的分析研究,能夠給予學生更開放、自由的思維空間,更易于思維創新。同時,地理學科的區域性和綜合性規律明顯,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相對于傳統“知識型”課堂教學,“探究型”教學模式更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基礎知識的應用研究,而相對減輕課堂45分鐘內課本基礎知識的講解,從根本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綜上所述,高效的課堂與學生、教師、課堂氛圍和學生的自主探索是密不可分的。要想達到這一完美效果是眾多教育者一直思考的問題,這也是困擾筆者教學的一個難題,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吸取教訓,完善教學。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