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自畢業以來一直教學初中歷史,應對中考,也曾專門設計過中考歷史復習課,力求讓每位學生都能在中考中拿到自己滿意的分數。系統復習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記得我首次擔任初三歷史教學工作時,曾感覺壓力大,心里沒底,但在同組老師的幫助下,我多方查找資料,制訂了詳細的復習計劃,理清復習線索,結果中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績,當然也存有不足之處。初中階段,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學生普遍不重視,初一初二學生基本上不會認真學,只有等到了初三面對中考壓力,學生才會想辦法彌補前兩年的空缺,但時間有限,為了能系統地掌握整套歷史教材,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復習。本文結合筆者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簡單探討下教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歷史復習效率,以期給同行們一些經驗借鑒。
一 初中歷史復習中的總體步驟
中考復習,教師普遍的做法都是分三輪:第一輪梳理基礎知識,第二輪專題復習,第三輪模擬訓練。在這三輪中,各有輕重,教師應把重點放在第一輪梳理基礎知識中。中考的命題范圍是初中整套教材,若是學生沒有對基礎知識的系統掌握,做題就會覺得無從下手,而且第一輪復習好了就可為第二、第三輪復習打好基礎,更容易達到復習效果。因而我認為,第一輪復習時間應是最長的,需要將近兩個月時間。要在兩個月時間內梳理完初中整套教材并非易事,每節課的容量都很大,若完全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學效率肯定不高,這就要求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將每個單元基本內容用知識框架的形式列出來,對照往年《考試綱要》的要求,在列出的知識框架上空出重要知識點,提前一課時將講義發給學生,作為作業讓學生課下查書、填寫。上課時教師主要理清歷史發展的線索,強調知識要點。
經過兩個月的知識梳理,大部分學生對歷史的發展脈胳有了初步的了解,對基礎知識有了基本的掌握。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第二輪專題復習,第二輪復習時以專題的形式展開復習,把教材內容按專題分為幾個模塊,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把當時的時政熱點問題融合進來,將兩者結合起來,即講解熱點專題。從各類報紙、雜志和模擬卷中搜集相關專題,通過手抄、剪裁等手段制作專題,這樣將歷史與時政相結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復習效果。
在進行第二輪復習的同時進行第三輪復習,兩者穿插在一起,可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加深印象。
二 初三歷史復習中需注意的幾個細節
第一,掌握基礎知識,熟悉教材?;A知識是歷史考試的“本”和“源”??v觀近年中考試題,試卷難度適中,考查的重點是基本史實的再現。中考是政治和歷史共同組成一張試卷,是開卷考試,開卷考試看起來很容易,但實際上若是每道題都要翻書,時間肯定不夠。那些依賴翻書的學生往往沒法做完題目,思考能力題基本上都沒做,并且試卷中也不是所以答案都能直接從書中找到,而是要經過一番思考,考的是學生的綜合歷史素質。因此,教師應要求學生熟悉甚至能記憶基本史實,以提高答題效率。但中考在即,要求每位學生都能熟悉所有知識要點似乎不現實,由于是開卷,所以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知識點的位置也可以加快答題速度,而且還可以提高答卷的質量,這就要求學生對課本非常熟悉。建議可以讓學生多看每冊課本之前的目錄,在講到某個知識點時可讓學生比賽誰最先在書中查到,借此幫助學生熟悉課本,引導學生把書本目錄與教材內容相結合。
第二,精心設計試題,認真評講。各種形式的練習是歷史復習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形式。但教師要避免搞“題海戰”,尤其是后期模擬考試不易多,要有的放矢地進行模擬訓練。認真研究中考試卷,每套試題精心篩選,一套試題最好限制一節課完成,要求做到選擇題不看書,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完成后面的綜合題,評講試卷時切忌就題論題,把現成答案寫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教師應教給學生一些解題的方法,掌握竅門,如答列舉題和材料題時,可讓學生學會看分值答要點;回答綜合題時語言要準確、邏輯要嚴謹等。另外,最好要求學生訂正試卷時用不同顏色的筆,這樣比較醒目,而且將所有試卷保留,作為自己的復習資料。
第三,關心熱點,關注生活。新課改下,中考試卷的試題普遍較靈活,往往是以生活中的時政熱點問題來考查,更加關注社會熱點和日常生活。因而在復習中,教師可通過報紙、電視、廣播、雜志、網絡等多種媒體,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世界、關注時代的發展變化,聯系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分析和比較,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己試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第四,合理安排,把握好考試時間。從已開卷考試科目的考試情況來看,不少考生在考試時感到時間緊張甚至不夠。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除剛才提到的平時沒有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外,還有一點就是沒有合理安排時間。這一點,在歷史開卷考試中,必須引以為戒,真正做到時間安排的均勻和合理,切不可因疏忽而失去做題的機會,影響中考成績。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