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語文學科不像自然學科那樣嚴密,它始終離不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現代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每個人都必須經過自己創造、理解、構建、體驗,才能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體驗、感悟的內容,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體驗的環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探究過程的體驗。教學中,我們要珍惜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他們的多元理解,將學生引向自然、引向社會、引向生活,讓學生站在語文學習的最前沿,讓學生真正愛上語文。知識需要積累,而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知識的過程。人類社會的燦爛文明,就是一個在學習、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不斷開發、不斷進取,周而復始的過程,而學習與繼承的手段,基本都是通過閱讀前人留下的文件、書籍,讓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等。可以說,如果前人的歷史沉淀堆積成巨人的肩膀,那閱讀就是我們通向巨人肩膀的階梯。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語文閱讀教學要根植于情感,朗讀是加深學生情感體驗的最好方法。
針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問題,應主要把握以下兩點:如何有效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以及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鞏固閱讀成果。如何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一 選擇合適的圖書
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選擇適合學生且學生感興趣的圖書。課外閱讀益處多多,但開卷未必有益。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時下出版物眾多,魚目混珠,所以指導學生正確地選擇課外讀物非常重要。因此,要對推薦給學生的圖書加以甄別,既不能內容太深、語句枯燥,又不能簡單膚淺,令學生讀之無益。
二 學校應采取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熱情
可通過在學校組織針對閱讀的集體活動,如開展一些讀書心得交流會、朗誦比賽、講故事、猜謎語、讀書經驗交流會等,讓學生有施展才能的機會,也讓學生通過彼此之間的比較與競爭提高閱讀興趣。另外,可以采取手抄報和手抄小雜志的方式,讓學生大量閱讀課外讀物,然后再對所讀知識進行選擇、編輯、抄寫、插圖,以提高學生選擇及加工信息的能力。應適時地給予學生合理的輔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大多數是以個體形式進行的。因此,教師應允許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開展課外閱讀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要,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讀物,自由閱讀,自由寫筆記。但如何令學生從這種個體的、自由的閱讀提煉出有益的知識,進而提升語文能力,則需要老師合理的引導。在課外閱讀指導中,教師不能只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而忽視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教師既要考慮學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強對課外讀物選擇的指導。如何有效地對小學生的閱讀提供指導,就必須了解小學生的特性。小學生都是兒童,兒童的意志、毅力、水平與成年人有差距,要克服小學生常見的好奇心和盲目冒進的心理,因此要講究閱讀的先后,閱讀要有計劃地進行。
因此,筆者認為安排學生的課外閱讀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1)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如今,社會生活高度開放,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小學語文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課本里,而應該構建開放的教學模式,拓寬學習內容、形式和渠道,讓語文學習通過文字閱讀的形式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在平時的課外閱讀教學安排時,我們可以結合一些特殊的課文、節日、事件、紀念日等,有計劃地開展一系列活動。要求學生通過合法途徑獲取相關資料,并根據資料,配合班級或者自己進行各種形式的處理與表達。幫助學生廣開信息渠道,大量儲存了各種信息單元,使學生初步具備集中與擴散相結合的信息處理能力。(2)指導學生制訂合理的閱讀計劃,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不同的閱讀計劃。(3)指導學生從課外讀物中汲取營養,學會積累語文學習的基本途徑是積累與訓練。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因此,我們要創造條件,幫助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激發讀書興趣,積累盡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語言材料,積淀盡可能多的語感經驗,不斷豐富學生的“心理詞典”。(4)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培養創新精神。閱讀能讓學生積累,而積累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運用,要學生靈活運用所學,必須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培養創新精神。
合理、正確的閱讀,能有效地促進學習,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提高其探索精神以及創新精神。也就是說,閱讀讓學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就讓我們共同努力,帶著學生在書海里暢游吧!在語文課教學中,可以把這些要求應用到每一個學生的閱讀當中去,讓學生閱讀后反思、總結、歸納、提升所獲得的心得和體會,這樣閱讀效果就顯而易見。語文學習的主要工夫在于“讀”,好的詞語、優美的句子、精巧的構思等都離不開讀,在讀中去感悟、去品味,從而吸收和借鑒其精神。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