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開發的、動態的生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因此課堂上會出現始料未及的“錯誤”。教師應善于捕捉學生的“錯誤”,抓住這一數學教育契機,讓錯誤變成寶貴的教學資源,促成課堂的精彩生成。
【關鍵詞】數學課堂 錯誤 教育契機 教學資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5-0117-02
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錯誤是伴隨著學生一起成長的。學生每遭遇了一次錯誤,就增添了一次打破和超越已有知識經驗的機會。在面對學生已經出現的錯誤時,教師應換位思考,把學生犯錯看作是一種嘗試和創新的過程,不斥責、挖苦學生,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糾錯、改錯中感悟道理,領悟方法、發展思維、實現創新;并從課堂教學出發,正確引導學生對錯誤進行分析評價,使其從錯誤中體會成功,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 現階段對待“錯誤”的態度
在當前的教育中,有很多教師對“錯誤”唯恐避之不及,課堂追求的效果是“對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無縫”,稍有閃失,教師便自亂陣腳。對學生的回答或板演,教師想方設法使之不出一點差錯,特別是公開課的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看中那些準確無誤的資源,對學生的錯誤資源往往采用“失聰”、“失明”的做法,即使是一些容易產生典型錯誤的稍難問題,有些教師也有“高招”使學生按其設計的正確方法去解決。在課堂中不敢暴露學生的“錯誤”,更不要說去尋找、利用、開發這些“錯誤”資源。結果,課堂教學一路凱歌高奏,而學生上課一聽就懂,但是真正做題時卻錯誤不斷。
二 “錯誤資源”的分類
“課堂就是學生犯錯誤的地方。”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是碰到這樣那樣的錯誤,當教師面對學生的錯誤時,處理方法都不一樣,關鍵在于要加以認真思考,區別對待。
1.視覺性錯誤
如:260-64+136,很多學生會先算64+136,再算260-(64+136)=60。在掌握了簡便方法的計算法則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因此,在運用“湊整”法進行簡便計算時,學生容易只看數據能否“湊整”,而忽略算式的整體。
這是學生視覺上產生的錯誤。對此,教師應重點強調交換律、結合律適用于連加、連乘運算。對于加減混合、乘除混合類的題型時,要特別注意前面的運算符號。因此,在練習時,可以多設計此類的“數字不變改變符號”的比較辨析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減法中能簡便計算的特征。
2.干擾性錯誤
第一,定勢性干擾。如:234+167+366+123。這是在教學“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應用”一課時,常常碰到的錯誤。學生往往會先算(234+366),再計算(167+123),但在計算結果時,因為沒有考慮進位,很多學生會不假思索的寫成600+300。而實際,應該是600+290。
第二,經驗性干擾。如:3杯水,3個人分,平均每人分得( )杯,相當于( )杯。受高年級分數的真分數居多經驗的影響,學生“想當然”的馬上寫出1/3杯的答案。此題,如果讓學生聯系分數與除法的關系,3杯水平均分給3個人,那么每個人就分到3/3杯,相當于一杯。
第三,思維性干擾。如:小華看一本書,先看了一半后,剩下的以每天5頁的速度看了4天,還剩2頁,這本書共有多少頁?學生解題過程中,思維往往定勢于“先看了一半后”這個問題上,以為一定要把這看完的一半先求出來,才能解決問題。殊不知,只要把焦點集中在后面的一半上,就可以很快地解決問題。
學生的錯誤可能是粗心所致,也可能是不良的學習習慣所致,面對學生的各種錯誤,教師要正視錯誤、預測錯誤、捕捉錯誤、反思錯誤。在一次次的“捕錯——糾錯——反思——感悟”中生成精彩的課堂。
三 “錯誤資源”的應用及相應的對策
錯誤的原因價值在于它展現了學生的思維歷程。“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錯誤表征著學生思想的航行,活動的展開。錯誤可能意味著學生一次觀念的冒險、體驗的豐富、超越的契機。”教師要允許學生出錯,并將錯誤作為一種促進學生情感發展、智力發展的教育資源,正確、巧妙地加以利用。
1.嘗試錯誤,激活學生的思維
學生的錯誤不可能單純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復練習得到糾正,而必須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而“自我否定”又是以“自我反省”與“觀念沖突”為前提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有時把學生的“錯”順手拈來,讓學生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比較、判斷、思考,甚至引發爭議,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策:顯示錯誤,防患未然。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而學生犯錯的過程就是一種嘗試和創新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故意制造一些美麗的錯誤并主動呈現錯誤,引導學生從認識角度,憑借已掌握的數學知識找錯、知錯和改錯,讓學生產生強烈的糾錯欲望,讓學生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比較、判斷、思考甚至引發爭議,讓學生在錯誤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從而讓學生了解并改正,預先實行控制,那么,課堂就會展現出精彩的魅力,學生也因此興趣盎然。
2.制造錯誤,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巧妙、合理地制造“錯誤”來檢查學生學習情況,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教師巧妙地設計一些“陷阱”,誘使學生失誤出錯,再利用這些契機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也能讓學生意識到審題的重要性。
對策:誘導錯誤,引發深思。教師應善于恰當地設置一些“陷阱”,甚至誘導學生“犯錯”,使其上當,當他們落入“陷阱”而還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中時,指出他們的錯誤,并通過正誤辨析,讓他們從錯誤中猛醒過來,汲取教訓,往往能收到“吃一塹,長一智”的效果。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隨著明顯的正誤對照,自然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分析錯誤,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在及時幫助學生克服困難,跨越障礙后,要及時幫助學生反思取得的經驗。
對策:將就“錯誤”,因勢利導。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可能不出現錯誤,學生在做錯題后,往往只是盲目地改正,不知道錯在哪里,不懂用什么方法去檢驗自己結論的正確性,因而,幫助學生找到檢驗的方法,讓他們不再犯同樣的差錯是教師的義務。教師要考慮如何利用好這些“錯誤”化弊為利,應經常針對學生的錯誤進行“將錯就錯”的訓練,“化錯為正”,引導學生從正、反不同角度修改錯誤。這不僅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發現錯誤,提高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揚長避短,拓寬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4.依托錯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葉圣陶說:“檢驗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知識可以被遺忘,但習慣卻不會被遺忘,良好的習慣影響著人的一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遇到學生一錯再錯的現象,這是因為學生不認真傾聽和對錯誤沒有學會反思,從而使數學知識沒有得到內化。因此,必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策:故意出錯,引起質疑。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探究的過程。教師應主動呈現錯誤,讓學生的心理泛起漣漪,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課堂上,教師有意“出錯”能有效地調節課堂氣氛,讓平淡無奇的課題變得更具誘惑力。教師應通過故意暴露錯誤,并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討論甚至發生爭論,進而引發探究。通過各種形式探究活動,尋找錯誤原因,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但可以通過挖掘學生的錯誤資源,及時調整課堂教學,還可以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 結論
學生的“錯誤”是寶貴的,教師要站在數學價值的角度上重新審視,靈活地運用于數學教學當中,發揮數學錯誤的積極作用,挖掘內在的“閃光點”,課堂正因“錯誤”而精彩,教師要讓“錯誤”美麗起來。只有在“出錯”、“糾錯”的探究過程中,課堂才是活的,數學才是美的,教師才是稱職的,學生的生命才是有價值的。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