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化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對學習化學表現出不同的興趣、志向、評價及各種情感,顯露出滿足、高興、苦惱、厭煩等情緒。因此,為了使學生健康地成長和發展,我們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追求認知領域的目標,而且要獲得情感的成就,不能只注意認知活動,忽視情感教育,更不能犧牲情感目標,把認知作為教學的唯一目標,人為地忽視、破壞知情統一的客觀規律。
【關鍵詞】化學 教學 情感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5-0124-02
人的情感是在社會實踐中,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產生的,并隨著認識的改變而變化發展。學生隨著化學學習的成功,對化學產生興趣、愛好,增強了學習毅力,提高了探求知識的欲望。而人的情感又能反過來影響認知過程。有了積極的情感,學生樂于探求知識,這就提供了教育基礎和教育成功的可能;反之,學習就會或為一種負擔,從而失去了教育基礎和教育可能。所以,每一種認知行為都具有它的情感對應面,每一種情感行為也都有某種類別的認知行為與之相對應。
一 化學教學需要情感教育
人的情感在周圍現實的影響下,會發生積極或消極的變化,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重視情感教育。雖然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總會獲得情感的發展,但是作為情感教育應當根據社會對培養人所提出的各項任務有意識地促使學生情感發生特定方向上的變化,表現出新的品質,導致新世界情感的形成和原有情感的變化。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同時追求兩個目標:既要把情感目標作為認知的手段,又要把認知目標作為情感目標的手段。在化學教學中,同樣需要學生有符合社會道德的行為準則和客觀社會價值的道德準則,以及依此為依據評價舉止行為的道德感;有根據一定審美標準對客觀事物、學習成果、人的道德行為給予評價時產生的美感,以及在努力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懷疑、驚訝、喜悅、堅信、焦慮等理智感。
二 化學教學中的情感目標
在現實中,我們會看到兩種不同的教學情境,如在講解初三化學緒言部分時,有的老師只注意認知目標,教學時只是按部就班,平鋪直敘,生硬地告訴學生:化學和數學、物理一樣也是一門自然科學,它和人類的衣食住行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樣的課堂毫無生氣,學生學習興趣索然。有的教師注意了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與需求,設計教案時,不僅注意了認知目標,而且注意了情感目標,教學時,首先以講故事的形式,以形象化的語言引入新課:在很久以前,人們就傳說過“魔棒”的故事,有了它可以點石成金,化云為雨,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為了尋求魔棒,人們歷盡千辛萬苦……隨著科學的發展,如今真的找到了自然科學的“魔棒”,用它不僅可以知道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而且還可以把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能把礦石變成比黃金還貴的物質。這自然科學的“魔棒”就是我們將要學習的化學。接著通過演示實驗,啟發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討論探索物質運動的兩種形式(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從而引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這樣,學生在形象和富有趣味的講述中,在五彩繽紛的實驗中,在熱烈的討論中,在積極的思維中,不知不覺地上完了一堂化學課,不僅學會了知識,而且獲得了認知的需要和滿意感;不僅使學生不覺得化學難學,而且還有利于學生認識的發展,并喜歡化學。學生喜歡知情統一的學習。
三 用情感促進化學教學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障礙,有認知方面的原因也有情感方面的原因,而人們往往較多地從知識和智力方面去分析,不注意從情感因素中找原因。如在指導學生去解答“含FeS2 72%的硫鐵礦在燃燒時有1.5%的硫損失,而混入爐渣,由這種硫鐵礦1噸可制得98%的硫酸多少噸?”時,要求學生從多步反應中找出最初反應物和最終生成物之間相互轉化關系式:FeS2→2SO2→2SO3→2H2SO4,用硫的損失百分比就等于FeS2的損失百分比這一等量關系表達。學生可以根據這個關系式求出硫的損失量。但是,若過段時間再遇一道類似的題,大部分學生仍按分步法去做,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后來經過調查,才知道原因是:沒有講清為何硫的損失百分率就是FeS2的損失百分比,造成學生對此法的懷疑或不信任,情感因素造成學生學習出了障礙,于是針對這個原因我就調整了教學方案。
先從理論上講,每種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組成,即每一化合物中某元素所含的質量百分比都是一定的。如FeS2中S的質量
百分比為 ,所以某化合物損失百分之幾,該
化合物中所含某元素也損失百分之幾,再進行如下實際運算。
第一步按不同方法算出硫的損失量:一按FeS2損失1.5%算出硫的損失量,當FeS2損失1.5%時,1噸硫鐵礦損失的FeS2為(1×72%×1.5%)噸,所以硫的損失量為1×72%×1.5%×53.3%=0.0057(噸)。這部分為1噸鐵礦石中所含的硫。顯然,用哪種方法算,損失的硫的量都是0.0057噸。
第二步,驗算FeS2和硫的損失百分比是相等,由第一步運算看出損失的FeS2為:1×72%×1.5%=0.0108(噸)。損失的硫為0.0057噸,兩者的損失量是不相等的,但它們的損失百分率是否相等呢?可驗算如下:
化合物的損失百分比=該化合物中某元素的損失百分比,即FeS2的損失百分比=S的損失百分比。這樣一來,再出類似這樣的題絕大多數同學都會用此簡便方法計算了。
由此看來,較好地創設認知環境,盡量避免學生產生消極情緒,也就能較好地完成認知目標。
四 情感可以促進學生的最大發展
有時,教師也注意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驚奇的環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教學“碳的同素異形體”時,首先向學生展示一把割玻璃的刀,演示用它來劃割玻璃,以此來說明金剛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質。然后再舉一兩個例子,向學生講述金剛石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寶石,就會把學生帶入“金剛石是異常堅硬和美麗的物質”情境中去。但是過多地陳述它的美麗和堅硬,而忽視情感的深化和發展,也會使學生在學習初始階段產生的積極情緒逐漸淡漠。
怎樣才能使學生保持積極情緒,獲得最好的發展觀呢?教學中必須處理好知識與情感的關系,以知促情,以情導知,才能促使學生獲得最好的發展。如在學生掌握了金剛石是異常堅硬美麗的物質后,應迅速提出:“金剛石為什么會那么堅硬與美麗?它是由什么特殊材料做成的?”顯然,這樣的問題必然引起學生的很大興趣,并產生探索的強烈愿望。此時,教師就要不失時機地從認知的角度向學生描述科學家們為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所做過的幾個典型實驗:(1)金剛石+O2 CO2;(2)石墨+O2 CO2;(3)木炭+O2 CO2。
讓學生討論:“我們能否通過這幾個實驗的結果得到金剛石或石墨是由什么元素組成的?”學生通過“類比推理”就可驚奇地發現,金剛石與石墨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它們都是碳的同素異形體,從而獲得認知上的滿足感。但是稍頃,學生自己就會提出:既然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為什么性質相差甚遠?認知的沖突,進一步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這時再向學生展示金剛石與石墨的晶體結構模型,引起學生對它們的結構特點的注意,分析并得出物質的性質不同主要是結構不同所造成的結論。
現實告訴我們,化學教學離不開有意識的情感教育。在化學教學中,情感隨著認知過程從覺察某種現象并愿意注意→作出需求的反應→對行為的滿意與欣賞→形成個人與知識的識記理解、掌握、應用,是緊密平行交疊著發展共存于一個整體中。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價值觀和信仰往往是認知目標教育的結果,而對化學知識的識記運用和評價又往往是情感教育的結果。因此,在化學教學中,選用恰當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在情感和認知兩個領域和諧地向高層發展,才能使化學教學取得最好的效果。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