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素質教育,本文主要從“以生活情境提出問題,感受數學來源生活;利用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新的學習方式,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三個方面進行淺談。
【關鍵詞】數學教學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5-0132-01
初中數學教育中,數學素質教育在很多地方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大多數教師并未充分意識到其重要性。然而,隨著數學課程改革的發展和新課標的進一步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為數學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也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方向。我們相信,當數學素質教育真正滲入教材、到達課堂、融入教學時,數學就會更易讓人接受,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下面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 以生活情境提出問題,感受數學來源生活
用實際問題引入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時,可讓學生思考:草坪上常會有一些斜路,人為什么會走斜路?這樣做好嗎?讓學生觀察并分析原因,從而得出怎樣在兩個角之間走出一條最近的路,這就無形之中引入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結論。現代學習方式一方面強調通過生活問題來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思路,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來形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對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培養,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正視中學數學教學的客觀實際,以揚棄的態度進行中學數學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寓學于樂。
二 利用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展示數學美
“數學美自身的魅力集中反映在簡單、統一、對稱、奇異等審美原則。”教學中盡可能地讓學生感受數學美,培養審美、創造美的能力,這必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豐富的圖形世界”的內容中,讓學生觀看優美的圖片,動手制作正方體,把有關幾何體展開,得出結論,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感受數學美,還能鼓勵他們通過動手制作來創造美。
2.增加數學的趣味性
教學中插入了“鑲嵌”活動,要求學生對鑲嵌平面圖形的研究和實踐,了解正多邊形對鑲嵌平面圖形的研究和實踐,了解正多邊形在鑲嵌中所起的作用,并運用多種平面圖形進行鑲嵌設計。對此可設置問題:(1)日常生活中,同學們觀察街道兩邊的人行路面,建筑物的地板,他們都是用什么形狀的地面磚鋪成?(2)自學課本并回答什么是平面圖形的密鋪?通過觀察,學生了解到用作密鋪的圖形是全等的圖形,密鋪的關鍵是幾個角拼在一起恰能組成一個360°的角,進而得出概念。
讓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這些探究性活動的添設,充分說明了教材的潛在功能和拓展性,也體現了教材內容上的科學性、思想性和實用性的統一。
3.教師的教學藝術
教學中運用生動、形象、簡潔幽默的語言,再配以恰當的體態語言,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學習數學,讓學生愛上數學課,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奠定心理基礎。
三 形成新的學習方式,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新課標要求下的學生不但要學習,而且要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創新,學會發展,更要為終身學習儲備學習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這一形式的學習中,首先要創造民主平等的氛圍,包括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教師是參與者,而不是指導評價者。生生之間,不僅能有條理地表達出個人的看法,更要會傾聽別人的發言,明晰他人的思路,并加入到自己的思路中,使自己的見解得到提升,這樣才能顯示合作交流的作用。其次,合作交流必須要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能自主探索的就自主探索。當自主探索不能解決問題時,就要進入合作交流的程序。
另外,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有個別組總是某一個人發言。對于這種現象,采取發言人輪流制即可避免。如在教學“線段、射線、直線”時,有題如下:如圖:點A、O、B在一條直線上,指出圖中共有幾條射線、線段?能用圖中的字母表示的射線、線段有哪幾條?如果直線上有n個點,那一共有多少線段?
這和握手問題類似。于是,我在班上讓學生演示了兩兩握手實驗:兩人握手1次,三人兩兩握手3次,四人兩兩握手6次……被請到講臺邊參與兩兩握手的學生多達14人,并由班長負責在黑板上作記錄。接著我提出問題“假如全班同學全部上來,進行兩兩握手,那么握了多少次手?待弄清這個問題后,又問“有n個人參與兩兩握手,那么握了多少次手?”學生通過這樣的過程,很快掌握了其知識本質。
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逐漸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因此,教師的教學必須建立在對學生充分了解進而得到學生充分信任的基礎上,應引導學生對新教材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探究規律及其本質,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內容,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達到初步的素質教育。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