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是激活學生思維能力的鑰匙,也是反饋教學信息,調動學生學習能動性的重要途徑,對化學課堂教學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課堂提問的方法,課外提問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提問效果并不理想。針對這種現象,本文從趣味性提問、針對性提問、循序性提問、拓展性提問四個方面談談對初中化學課堂提問的教學體會。
【關鍵詞】初中化學 課堂提問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5-0135-01
問題是激活學生思維的源泉,也是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尋求真理的重要途徑。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充分體現問題教學的意義與價值,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對保證化學課堂的教學效果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常常陷入課堂提問的誤區,盲目性、主觀性的問題充斥著化學課堂,嚴重影響了提問的實際效果。為了糾正教師的教學弊端,教師應正確把握課堂提問的方法,實現問題教學的真正價值。那么,我們該如何有效地進行初中化學課堂提問呢?
一 趣味性提問,激發學生興趣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深入推廣的大環境下,增添課堂教學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必不可少,成為當代教師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因此,在提問教學中,教師應順應課堂教學新形勢,向學生提出有趣味的問題,以此增強化學知識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奇妙的二氧化碳”時,若直接向學生提出:“什么是二氧化碳?它有哪些性質?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是什么?”等問題時,學生一般會直接閱讀教材中給出的概念解釋,不能有效地激起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和欲望。這時,教師可以轉變一下問題形式,向學生提出這樣幾個問題:“人們為什么要用CO2的符號表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你們呼吸排出的氣體,如果世界上沒有二氧化碳,人們的空氣質量、生活環境是否會有所提高?”“我們現實生活中哪些方面會用到二氧化碳?”等。面對這些有別于傳統直接以教材概念為答案、充滿趣味的問題時,學生會充滿興趣和好奇心,從而就會積極思考,認真鉆研教材。設置趣味性問題,既可以改變學生死記教材概念的學習方法,又可以以充滿趣味內容和形式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 針對性提問,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是指學生難以理解,又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它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化學教學時,教師應針對教學重難點設置問題,在引導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解決教學重難點給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三 循序性提問,發散學生思維
課堂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知識、解決問題、提高自身能力素養所開展的引導性活動,它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的引導方式與節奏。因此,在化學提問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具體學情,設置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課堂問題,逐步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促使學生逐步掌握知識技能。如教學“空氣”時,教師可設置這樣一系列問題:“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建立了什么理論?”“他通過實驗證明出氧氣在空氣中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請你根據拉瓦錫實驗原理,簡單設計一個可行的實驗方案測量空氣中氧氣的比重?”等。以此引導學生探究我們周圍空氣中氧氣所占的體積分數。這樣,通過閱讀教材,學生會很輕易地回答出第一、二個問題,而通過小組合作分析、討論才會解決第三個問題。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層層深入的遞進式問題,既可以逐步發展學生學習思維,又可以為學生構建一個思維聚焦、合作學習的平臺,是調動學生學習動力,培養學生化學素養的有效手段。
四 拓展性提問,延伸課堂內容
化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簡單地讓學生掌握狹隘的化學知識并不符合現代教學理論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例,有選擇地設置拓展性問題,延伸課堂內容,豐富學生的化學知識。如教學“生活中常見的鹽”時,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例,向學生提出這樣幾個問題:“你知道我們平時所吃食用鹽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嗎?”“人們是如何從自然界獲得食用鹽的呢?”“直接從自然界獲得的粗鹽能否直接食用,人們怎樣提純粗鹽呢?”等。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就會改變拘泥于教材內容的學習狀態,以開放的、實踐的眼光學習化學知識,懂得翻閱課外資料,從課外讀物中搜尋問題的答案,從而掌握一種新的學習方法。設置拓展性的課堂問題,既可以通過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又可以打破學生狹隘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范圍,為培養學生化學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提問可以有效地促使學生認真思考、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環節。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的提問方式還存在一些弊端,不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而且還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致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為了高效、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目標,教師應積極創新課堂提問方式,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具體學情,設置針對性強、行之有效的問題,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