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計算機課程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因其需注重實踐這一特點,目前的中學教學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只有轉變教學觀念,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學以致用”。
【關鍵詞】中學 計算機教學 教師 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5-0141-01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課程已成為各中學開設的一門必修課,成為中學課程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中學計算機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對中學計算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當前中學計算機教學存在的問題
縱觀各種計算機教育模式,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外塑”,忽略“引發”;注重“圈養”,忽略“放生”;大多采取“包辦”為主,很少進行“自主”教育。因此,雖然在短時期的考試中學生成績不錯,但卻給學生增加了很多的困惑與迷惘。學生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表象而不知內涵,只知知識點卻不知如何應用知識進行實踐操作。這種教育模式雖然能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但卻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素質,可以說是計算機教育的失敗。
二 當前中學計算機教學的思考
1.提高教師素質
計算機教師要培養學生熟練使用計算機和獲取網絡信息的能力,所以信息時代的社會需求對具體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自身要完成一次教學到終身教學的轉變。計算機課程的特點是知識更新快,所以教師必須隨時了解當前計算機的發展和應用情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除了具備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外,教師還需要有比較深厚的人文修養,讓師生充分了解和應用計算機這種特殊的文化意識,這樣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才不會停留在枯燥的內容講解上。
2.改革傳統教學模式
網絡的發展對傳統的教育形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學生可以借助網絡用最好的學校、教師、課程和圖書館進行學習,而不必受時間、地點和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其次,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的探索無論對教學內容的考慮還是教學方式都有新的要求。在內容上,我們應該充分考慮計算機基礎的實用性和怎樣讓學生樂意學然后能主動使用。
在完成計算機文化的普及上,如何培養學生通過網絡獲取需要的信息增強自身的再學習能力?為了達到這些教學目的,教師就需要在內容的把握上好好地思考和選擇。同時,教育理論的發展也給我們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不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而是開放、以人為本的方式。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模式中,我們應該從學生出發,選擇基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設計合理的教學模式。
3.培養學習興趣
心理學認為,學習興趣是對學習活動產生的心理上的愛好和追求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聯系的,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較強的延續性,對某個事情的“好奇”心理不能稱為興趣。學生有興趣表現在他們不惜時間,不怕困難,可以集中較長時間注意力。有主動了解、積極探索的愿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把握學生的興奮點,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其中,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是關鍵。大量的調查表明:學生對信息技術課非常感興趣,但是這種興趣只是對“電腦”本身的興趣,他們的目的在于玩游戲、聊天等,因此,就出現了學生喜歡上信息技術課卻不喜歡信息技術老師的現象。針對這種教學現象,教師應該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等方面入手,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正確引導學生,使其對“電腦”的興趣發展為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4.讓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品嘗艱辛和樂趣,從而培養他們的獨立操作能力。中學計算機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上機實踐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在上機過程中,學生可以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許多學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問題,通過上機操作便可迎刃而解。在教學中,教師不要總是要求學生按部就班地解決問題,要讓學生自己在有目的的情況下,去尋找解決的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當然,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并不等于削弱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教學方式的改革方面就要求教師要有新觀點,并且在組織學生上機實踐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設計一些連續性的作業,有目的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并在課余時間設計一些大型的、有一定難度的作業,這樣能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
計算機課程作為中學一門年輕的學科,它的可發展空間是非常廣闊的。教師要讓學生深入理解該課程學習的意義,讓他們在學習中始終保持一份學習的熱情與新鮮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開設該課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士鳳.中學計算機教學之我見[J].科技資訊,2009(33)
〔責任編輯:項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