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兒童是體育運動的一個特殊而重要的群體,他們所處的階段是實施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的關鍵階段,無論對科學選材,還是生理功能、身體素質的增長,都是關鍵時期,科學地掌握運用其變化規律,對實施健康教育和運動訓練都是非常必要的。根據他人的研究成果及結合本人從事體育教學和體育教練員的實際工作,總結出小學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中常見的運動損傷有肌肉拉傷、軟組織挫傷、關節韌帶損傷、皮外傷及疲勞性骨膜炎等。因此,為了維護學生身體健康,保證他們的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能順利開展,下面將在運動損傷產生的原因及其對策方面進行論述。
一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通過Internet查閱了中國學術期刊網上的有關資料,收集我國近幾年有關小學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中常見運動損傷的相關文獻。了解此課題研究現狀和前沿動態,參考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內容與方法。
二 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
1.缺乏安全教育和自我保護意識
運動損傷的發生,是與教練員和體育鍛煉者對預防運動損傷的認識不足或麻痹大意有關。平時不重視安全教育,他們都存在著某些片面認識,在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中沒有積極采取各種有效的預防措施。有的教師認為體育運動中的損傷是正常的,是不可避免的,實際上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對學生而言,由于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和知識的缺乏,幾乎毫無自我保護意識,在訓練中經常相互逗鬧,動作隨意、懈怠等,這也是造成運動訓練中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雖然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只要教師認真對待,加強安全教育,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體育運動中的損傷是可以減少的,甚至是可以避免。
2.無準備活動或準備活動不充分
準備部分的任務是使運動員調整心理狀態,調動各種生理機能,準備承受基本部分訓練負荷及完成所安排的訓練內容,以獲得理想的訓練效益。缺乏準備活動或準備活動不正確,是造成損傷的原因之一。不做準備活動或準備活動不充分,在神經系統和其他各器官系統的功能活動沒有充分地調動起來的情況下,就投入緊張的正式運動,由于肌肉、韌帶的力量及伸展性都不夠,因而容易發生肌肉拉傷和關節扭傷。準備活動的內容與正式運動內容結合得不好或缺乏專項準備活動,運動中負擔較重部位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改善,因休息而消退的條件反射性聯系尚未恢復,也會造成運動損傷。開始做準備活動時,用力過猛、速度過快,違反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和功能活動的規律,或準備活動的量過大,強度安排不當,身體已經出現疲勞時,均易發生運動損傷。準備活動距正式運動的時間過長,準備活動所產生的生理作用已經減弱或消逝,也可導致運動損傷。
3.技術動作不規范或不熟練
學生運動技術掌握不好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1)學生自身身體素質差,達不到很好完成技術動作的要求;(2)在運動技術形成階段,由于學生對運動技術概念理解不深刻,練習中出現多余的動作后技術掌握不穩定。技術上存在缺點和錯誤,違反了人體結構的特點和各器官系統功能的活動規律,以及運動生物力學原理,因而易造成損傷。
三 針對問題,提出對策
1.加強安全知識教育,提高學生自我防范意識
教練員和體育教師首先從思想上要重視和預防傷害事故的發生,認識到教學訓練是為了在增進健康基礎上提高運動水平,因此把安全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體育教師要充分考慮男女學生的生理特點,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并根據學生的體質情況區別對待,針對練習項目的要求,分析可能導致運動損傷的因素,提前教授學生一些防御措施。小學生處于特殊的年齡階段,缺乏經驗和自我保護意識,這就要求教師和教練員們課中多強調安全問題,多灌輸安全防范意識。
2.強調準備活動的重要性,充分做好準備活動
準備活動分為一般準備活動和專項準備活動。充分的準備活動是避免運動損傷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師應對做好準備活動引起高度重視,并經常對學生灌輸一些準備活動的重要意義,制定出科學有效的準備活動方法。教學和訓練前要做好相應的準備活動,并與教學和訓練的內容相結合,針對易損傷部位進行充分的活動,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集中注意力。
3.強化技術動作的學習和掌握
加強基本技術教學與鍛煉。體育教師對動作技術的講授必須要清楚,并突出重難點,對易發生損傷的動作要反復提醒學生,增強學生自我保護能力,要加強易傷部位的磨煉,對薄弱環節。加強運動員的身體素質鍛煉,遵照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和原則,強化技術動作的學習和掌握,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
四 結束語
兒童少年的生長發育過程,在身體形態結構和各器官系統的功能上,以及心理狀態上都有自身的特點。掌握和了解這些特點,并在教學、訓練中采取相應措施,對促進他(她)們的生長發育,掌握運動技能,提高運動能力和運動成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中,體育教師和教練員們一方面要善于總結運動損傷的原因、易傷部位及傷病的類別等,一方面要加強安全知識教育,課前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并做好醫務監督,定期檢查設備等,最大可能的避免運動損傷,為兒童少年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項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