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學校,怎樣才能正確地對幼兒進行早期的家庭教育,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呢?筆者認為,家長一定不要溺愛、偏愛,要做到有的放矢,以科學的方法愛孩子、教育孩子。經常聽到有家長說:“孩子在幼兒園很聽話,在家里可淘氣了!”其實,家長只要用心、用智慧就能找到教子良方。
一 幼兒的學習教育方面
1.孩子的學習活動貫穿在游戲中,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學習當成玩,孩子們一定會樂此不疲的,游戲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和替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只有喜歡學習,他才能心甘情愿的、輕松愉快地去做,才會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家長要多為孩子在學習中創設獲得成功的機會,在孩子遇到學習困難時給予鼓勵,給他信心,家長要善于觀察孩子,投其所好,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使其自覺主動地去學習。
2.根據孩子的生活實際安排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又要有一定的挑戰性。這樣才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孩子們能運用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再經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從孩子參與學習的心理來看,與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生動有趣的學習內容和情境,更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和思維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的狀態,它對于孩子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研究學習結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家長與孩子共同學習
現在,大班的小朋友除了在幼兒園的學習活動以外,還有每天的作業。家庭作業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鞏固知識,養成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另一方面也是家長檢測孩子上課是否聽課的途徑。希望家長們盡量抽一些時間陪孩子完成作業,為孩子上小學打好基礎。有些家長陪孩子寫完作業以后,就什么也不做了。其實還可以教孩子很多。如陪孩子一起看動畫片,邊看邊向他介紹動畫片中的一些知識,還可以一起討論,應該向動畫片中的誰學習,不應向誰學習等。知識滲透在生活的各個環節,到處都有教育的契機,家長要善于捕捉。
4.重視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
有些孩子敘述事情很清楚,講故事很生動;有些孩子也很能說,但往往說得顛三倒四,或者很啰唆。這與平時的訓練是分不開的。其實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講故事。平時多教孩子講故事,在適當的場合讓孩子當眾講故事,既能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又能鍛煉孩子。
那怎樣給孩子講故事呢?第一,選好適合孩子年齡段的故事書。這個階段,主要選擇故事情節簡單的,帶有彩色圖畫的故事書,有動物的,也有人物的,如《小紅帽》、《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等。第二,跟孩子一起閱讀。家長聲情并茂地講故事時,讓孩子跟大人一起看著書,專心聽故事,并適當地提問題,故事講過幾遍后,可以讓孩子簡單地復述故事內容。見到常用的字時,也可以提問這些字的讀音。這樣,孩子更有興趣。這樣通過講故事,還培養了孩子睡前聽故事、講故事的習慣。
二 幼兒的生活教育方面
1.家長要以身作則
身教重于言教,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許多事情孩子都是從家長身上學到的,并且跟隨他的一生,很難改變。所以家長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求孩子做的事,自己要先做到,這樣你的話才有說服力。
2.生活中要嚴格要求
家長對孩子的愛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替他做就是愛。家長要適當地放手,鍛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而且家長在教育幼兒時要有原則。孩子不該做的事情一次都不要讓他做。如看別人有好吃的好玩的就向人家要,或讓家長給買,不買就哭。家長看見孩子哭了就心軟了,給孩子買了。孩子嘗到了甜頭,就會慣用此法,從而養成了任性的壞習慣。
3.正確對待孩子犯錯誤
孩子犯錯誤時是最好的教育時機,不要怕孩子犯錯誤。重要的是家長要幫助他認識到錯誤所在,并要接受懲罰,記憶深刻,以后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了。
4.理智地分析孩子說的話
孩子說的話有些家長可信了,才幾歲呀?對于孩子和你說的事情,要分析他說這話的原因,然后正確引導。比如有的孩子回到家,家長問:“今天幼兒園里有沒有小朋友打你啊?”有些孩子會因為不愿意上幼兒園,而把小朋友間的拉、碰、擠說成是打。如果家長這樣問:你今天和誰玩了?你的好朋友是誰呀?并告訴他小朋友間要團結、友愛。培養孩子有一顆友善的心。還有些家長會這樣告訴孩子:誰要再打你,你就打他。這樣并不好。其實只要不危及到孩子的安全,小朋友之間的拉、碰、擠是可以的,但家長的這一句話對孩子長大后卻會起到一定的負面作用。到時你再告訴他不能和別人打架已經來不及了。
孩子是家長的,也是教師的,讓我們一起探討,共同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