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力落后兒童由于其自身智力與身體缺陷,常常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其出現異常心理問題,從而影響他們的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通過對其常見心理特點和所導致的心理問題的分析,我們應對其采用系統、合理、適當、全面的教育與矯治方式。
【關鍵詞】智力落后 心理 教育 矯治
【中圖分類號】G7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5-0171-01
一 弱智兒童常見的心理特點及所導致的心理問題
1.語言與認知能力方面
第一,弱智兒童的語言發展緩慢、內容貧乏、缺乏邏輯性,甚至毫無語法可言。有些弱智兒童的構音方面也有很大問題,以至于無法清楚地用語言來表達,只能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在理解語言時也存在很大的障礙。
第二,弱智兒童由于其知覺速度緩慢、范圍狹窄、知覺內容過于籠統而不精確,在記憶力方面保持力差,以至于在再現的過程中會出現錯誤、扭曲等現象,記憶表象貧乏又缺乏分化。
第三,弱智兒童的語言與認知能力低下,使其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產生交往困難、學習吃力等情況,經常處于挫敗的處境中,這就使其情緒發展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出現消極、厭倦、恐慌和回避等問題,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異常生理反應,如頭暈、惡心、疲勞、乏力等癥狀。
2.執行能力方面
執行能力是指對思想和動作進行意志控制的過程。
第一,弱智兒童語言與認知能力低下、思維發展遲緩,對事物語言缺乏抽象概括能力,分析與考慮問題不符合正常邏輯規律,缺乏決策能力,并且由于其自身缺陷,不能準確地表達意圖。這就導致其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常常出現多動、注意力難以集中、沖動、攻擊他人和自傷行為。而沖動、攻擊他人與自傷行為又往往難以找到原因,有時是因為一點小事而沖動,有時是因為愿望受阻或達不到要求而突然發生。
第二,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認知的逐步加深,輕度與重度智力落后兒童則更多地出現自卑、失去自信心的表現,如逃避、退縮、害怕陌生人與陌生的地方,有的甚至采取勉強獨處的方式來實現所謂的“自我保護”。
第三,由于智力落后兒童的認知缺陷,是非分辨能力差,一些輕度的弱智兒童開始出現反社會行為,如逃學、毀壞、說謊、偷竊、故意搗亂等,如不加以正確引導,在成年后很容易形成反社會人格,甚至出現損害他人生命、財產或社會治安等違法行為。
3.人格方面
弱智兒童由于缺乏自身情緒和行為的有效控制,其個性發展又受到遺傳、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尤其是不和諧的家庭氛圍和社會遺留的偏見。常常出現情緒緊張、消極、沮喪、壓抑、懷有敵意、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性格極其孤僻等心理問題。他們的性格缺少靈活性,缺乏個人動機與興趣,需要層次發展緩慢,對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較少,而原始需求亢進,如飲食缺乏節制性、行為異常。
二 矯正與治療的方式
從以上弱智兒童常見的心理特點及所導致的心理問題的成因與表現來看,我們不妨用以下的方式進行矯正與治療。
1.教育與心理輔導相結合
第一,在教育方面,弱智兒童的家庭應當改善其中的不合理因素,如家庭矛盾、過度溺愛與保護或不理不睬,建立和諧、信任和親密的親子關系和家庭關系,配合學校的系統化教育,從而培養弱智兒童克服困難的精神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
第二,作為專業的特殊教育學校,應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并且其他老師和家長定期進行心理方面的培訓,對弱智學生多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療”的方法進行多方位輔導,如支持、安撫、接納、鼓勵等,并給予適當地引導,從而加強他們的認知能力,調節其消極性思維方式,以增強他們的正面心理,促進發展健全的人格。另外,由于弱智兒童的智力與身體缺陷,學校更應在發展文化教育的同時注重道德教育,加強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從而達到理性地控制情緒和思維的目的。
2.行為治療與轉介
第一,對弱智兒童的行為問題一般可采用行為矯正法,如系統脫敏法、厭惡療法、獎勵法、替代療法及忽略消退法等,或者進行專門的系統性訓練,如認知訓練、感覺統合訓練等。各種療法應根據弱智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和聯合運用。特殊教育學校最好設置專門的訓練與治療室,由專業人員負責對其進行系統的訓練與治療。
第二,對于有著嚴重情緒障礙、行為異常且難以控制的弱智學生,如嚴重抑郁、重性精神病、嚴重的攻擊行為、情緒焦慮或攻擊行為等學生,再者,心理輔導效果欠佳時,應及時轉介到專業醫院,找專業醫生進行藥物干預、住院隔離等治療。
綜上所述,對于弱智兒童所存在心理問題及其所導致的相應問題行為,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甚至相關專業醫院的密切配合,對其進行專業、系統的教育、訓練與治療。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