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出發,分析了我國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的一些不足之處,并針對其在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改革 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0-0003-02
一 引言
作為高等教育組成部分之一的大學英語教學,其使命和任務就是提高全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綜合英語水平,其不僅要注意與高中階段英語教學的銜接,還要體現高等教育的特點。大學英語教學更注重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教學內容更具思想性,視野更開闊,是為了滿足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和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
教育部于2007年7月正式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為《課程要求》),指明:“大學英語作為一種科學的教學體系,它包括外語教學理論、英語語言知識、跨文化交際、實際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及教學手段為一體的綜合性英語課程。”《課程要求》中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以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根本出發點,希望其在今后社會生活及工作學習過程中利用英語進行有效的交流,同時也要以增強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導向,不斷努力提高他們的綜合文化素養能力,為我國今后的國際交流及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
具體來說,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主要表面在以下三方面:(1)努力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2)發展、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3)提高大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能力。能否讓大學生利用英語進行有效的交流被認為是培養、提高以及發展大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目的所在,即要把大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落實到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上,這正是大學英語教學區別于中學英語教學的獨特之處。
二 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我國應把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實用性放在首位,以提高大學生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實際交際能力為主要目標,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但反映在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卻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1.學科定位模糊,目標意識不強
蔡基剛教授指出:外語教學不僅包括英語教學等語言教學,還包括非英語專業外語教學與英語專業外語教學,而大學英語教學就應歸為其中的一個分支。語言與語言教學的差異性,語言研究與語言教學研究的差異性越來越受到研究大學英語的學者們的關注和認同。其中,語言學是以研究語言本身為根本出發點的,而語言教學則更側重于研究如何教好、學好語言,在語言教學的研究過程中需要運用到大量心理學、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教學方法、研究方法。若能解決學科定位這一問題,那么其他問題也會得到很大的改善。
大學英語教學一直把提升大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但事實上,教師與學生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看法卻不盡相同。劉蓉的研究發現:61.9%教師認為提升大學生英語綜合素養能力是教育的關鍵,而55.6%學生則認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導向是應試教育。
2.教學方法和手段過于單一
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有關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還存在某些不足,有時會片面追捧某種被認為是萬能的教學方法。但從實際角度出發,不存在萬能的教學方法。在不同的時間段,如果不能從學生的需求、能力、綜合水平出發,就不可能找到一種較為合適的教學方法。而從教學手段來看,雖說計算機輔助教學和多媒體網絡教學對大學英語教學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也絕對不能片面夸大這一作用。
3.過程性評價較為缺乏
《課程要求》中不斷提到,大學公共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就是教學評價,而教學評價則包括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以及終結性評價。作為一次性評價的終結性評價,
它并不利于提高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相反,形成性評價則把學生對于大學英語學習興趣、愛好以及活動的參與度放在首位,并不斷改善課堂活動的組織形式,而這些活動(如小組討論、對話表演、演講及辯論)能大大提高大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以及參與活動的合作精神等。由此可見,這種只注重階段性或純知識性的單一性評價模式對于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改革是極其不利的。
4.教師反思意識不強,師資力量薄弱
束定芳、莊智象指出:“只有在交際、實踐過程中才能展現出語言的生命。”而作為語言課程特性之一的實踐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需要充分得到體現的。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語言教學的實踐性則為從業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廣大教師必須堅持以教學實踐為根本出發點,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教學諸環節中出現的問題。如部分從業者僅僅憑感覺來進行教學,理論知識極度缺乏,教師專業素養及綜合素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和改善。而這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反思意識薄弱,對于學科的定位和理解不透徹,許多教學實踐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徐繼存指出:只要上好課,教好書就算完成教學任務,而這一點已經成為了廣大教師的習慣性特點。這種“非理論教學實踐”嚴重阻礙著大學英語課程建設與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師資力量極度短缺這一問題導致大學英語教師普遍任務量過重,而他們急需提升專業水準、等待進修,事實上卻很少有機會進行高質量的進修和專業的培訓。大學英語教學資源壓力不斷增大,不得不歸因于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和擴招。作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主導力量大學英語教師應接受定期的、專業的進修和培訓,師資力量的提高是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另一重大問題。
三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及方向
1.加強學科意識、合理制訂教學目標
加強學科意識、確立學科定位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只有堅持語言教學與相關學科理論知識不斷融合才能明確大學英語的學科歸屬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學英語教學步入科學、有序、積極發展的軌道。大學英語教學只有以科學的理論基礎為指導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發揮作用。
大英教學的目標不應是單純灌輸知識,而應是培養學生扎實的語用能力和學習能力。“學”與“用”不可分離,并非在校期間學英語,畢業之后用英語。而是邊學邊用,在用中學,在學中用。同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不應單純追求“多”,而應追求“實”。
2.改善教學方法和手段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從最初的培養大學生閱讀能力不斷轉向改善和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這一過程的順利轉變需要進行一定的改革:首先,要把重點放在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的現狀,在英語教學實踐過程中要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要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次,為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和改善具體實踐的語言環境,廣大教師要不斷設計、參與課內課外的互動游戲,精心編排各種活動;再次,要徹底改變現有的教學方式,即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現狀,為學生創造出更多的語言實踐、相互交流的機會和空間,就要把重點放在對學生思想的啟發、知識的引導以及互動式的語言實際交流上;最后,從事外語教學的廣大教師要不斷提升自我,學習、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和其他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技術和手段,積極開展、探索多媒體網絡教學,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創新教學方法。
3.建立多元互動的評價機制
第一,在實際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要倡導“學以致用”。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大學生在聽說讀寫譯等各種技能上的實踐應用能力測試,目的在于及時、高效地了解學生最新的學習動態,不斷改善、調整具體的教學內容及目標,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第二,不斷探索、建構多元教學評價模式。廣大教師在關注學生綜合英語技能的同時,還應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學生情感的表達、智慧與潛能的開發、意志品質的磨礪和學習興趣的傾向性等方面。第三,教師要做到想評價學生,必須先評價自己。廣大英語教師要努力認識到,對于教學決策和學生的學習行為的控制是不合時宜的,必須從固有思維中走出來,從根本上意識到教師絕對不是學生學習效果唯一的評價主體。第四,繼續改進大學英語教學評價思路及策略。如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將階段性測試、學生自主學習筆記和記錄、課后練習、綜合實踐等納入到形成性評價中,結合階段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第五,學生自我評價與同學評價。總之,在教師的輔助下,大學公共英語的評價模式將走向以學生為中心、自評與他評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聽說讀寫譯的綜合性應用與文化性滲透相結合的多元評價體系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4.著重加強師資建設,提高教師素養
為了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廣大英語教師的專業及綜合素養,各高校要做好相應的規劃,投入一定的財力、物力,不斷放寬教師的進修條件,定期舉辦教師培訓,提高教師教學設計、多媒體操作能力等。另外,要不斷堅持大學英語師資培訓的目標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相適應這一要求。大學英語教師是學習型教師,要不斷強化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希望能建立一個大型的大學英語教學資源庫,吸取各方教學資源的優勢,不斷提升自我修養。此外,為了能使廣大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充滿信心,還要積極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優化并穩定教師隊伍,提高教師待遇。
參考文獻
[1]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蔡基剛.轉型時期的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特征和對策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劉蓉.學生與教師對比視角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
[5]徐繼存.“非理論教學實踐”及其批判[J].教育科學,1995(3)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