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分析煤礦職工培訓教育總體趨勢的基礎上,結合我集團公司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提高職工教育質量的措施。
【關鍵詞】職業教育 職工培訓 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7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0-0195-01
隨著煤礦生產建設的不斷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在煤礦安全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煤礦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對煤礦職工的技術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職工安全培訓工作要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不斷加大職工安全培訓的科技含量,努力培養出一批掌握現代化技術知識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在煤礦安全生產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企業建立一個適應先進科學技術要求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出適應新形勢的精干、高效的職工隊伍,是每一位職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放眼全局,然后再審視我們集團公司,可以看出:職工教育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在效果上都不能完全適應企業發展的步伐,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如何提高職工教育的質量呢?首先,應從分析影響職工教育質量的原因出發:(1)受大氣候的影響及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確定,企業生產經營出現了新的運行方式,職工教育也成為企業的自主行為,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而實際中對于以往的知識進行更新、充氧的力度不夠;(2)有的企業領導重視不夠,在職工教育方面認為可有可無;(3)職業教育應以培養實用性人才為目標,以提高學生技能為根本,不能單純地以取得文憑為目的;(4)企業辦班,應本著“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提高參培學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為應付培訓的數量要求,敷衍上級檢查而盲目辦班,浪費了人力、財力、物力,反而沒有取得好的效果。
明了原因,就應采取相應的措施,我單位是這樣做的:
一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質量的師資隊伍
要培養出高素質的勞動者,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因此作為教師要不斷地努力拓寬知識面,時刻掌握各種技術的新動態,才能做到學員需要什么,教師就教什么。為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不斷輸送教師外出進修學習,同時還要有計劃地安排教師輪流下基層調研,了解一線工人組織及生產情況、設備使用及生產布局情況,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的業務素質,從而提高教學水平,保證培訓質量。
二 加大專業技術人員和特殊崗位工種人員的培訓力度
由于煤礦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和井下生產條件的日趨復雜化,更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因此,要不斷選出一些素質比較全面的職工參與深造培訓,鼓勵他們刻苦鉆研、苦練技術,培養出專家型技術人才。
三 各級領導必須真正重視安全培訓
我礦專門讓黨委副書記主抓教育,并且舍得投入經費。雖然資金比較困難,但在教育經費方面的開支一路綠燈通行。每次培訓班開班時,領導都親臨課堂,或作形勢報告,或親自授課,將培訓工作當系統工程來抓,做到培訓有計劃,考核有制度,使用有資格,待遇有著落。
四 根據培訓對象,因人施教
職業教育要立足企業,面向社會,根據辦班的需要,時間宜長,則長,宜短,則短,不搞形式主義。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在教學中給年輕學員講授比較多的學習內容,對稍有難度的故障排除題目應啟發他們積極思考,努力尋找正確的排除途徑,以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年齡偏大的職工學員,在教學中結合他們工作實踐中的經驗進行教學。
五 加強教科研工作,增強培訓效果
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教師外出學習,使教師學習到一些新知識、新本領,開闊視野;要開展崗位練兵活動,以“四個優”(優質課、優秀教案、優秀論文、優質課件)為主要內容的崗位練兵活動,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要把開展崗位練兵活動當作重要工作去認真組織,務求實效。對評比中獲得名次的優秀者進行表彰和獎勵,提高教師鉆研業務技術的積極性。要采用多媒體等新的教學手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果。
六 加強安全培訓硬件建設,增加投入,它是一項長遠的戰略性投資
配備電化教學設備和實驗設備(施),完善安全教育室,增加安全圖書資料,以適應不斷發展的安全培訓需要。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內因和外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變化的必要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職工教育上,外因是教師和教材,內因是參加培訓班的學員。所以,在篩選兼職教師時,主抓教育的領導和技術部門、勞資部門的負責人一道進行嚴格的挑選,把那些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師傅或技術員聘請為兼職教師,因教聘師,按需施教。在教材上下功夫,對沒有現成教材的培訓班,授課前,要求兼職教師先了解現場,傾聽培訓人員的需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加強實踐性教學。我們在自主開辦的預算編制及管理培訓班時,正是采取了這種方法,參加培訓的學員必須按時到場,確保了學時,從而保證了質量。在預計開辦的其他培訓班也準備采取這個辦法,使培訓班辦一期有一期的成效,不能只求數量,而不求質量。
綜上所述,提高職工教育的質量迫在眉睫。怎樣做最好,沒有固定的模式,作為職教工作者只有不斷地探索、進取,才能使職工教育體系不斷完善,從而更好地為生產服務。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