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攸縣位于湘東南部,羅霄山脈中段,東臨江西萍鄉、蓮花,南通粵廣,西接衡岳,北達株洲、長沙,可見攸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對攸縣的兩次土地分配進行了比較,并闡述了兩次分田運動對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攸縣 土地分配 比較 啟示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0-0199-02
攸縣位于湘東南部,羅霄山脈中段,東臨江西萍鄉、蓮花,南通粵廣,西接衡岳,北達株洲、長沙,毛澤東曾在講話中指出:“攸縣為湘東腹地,東與贛西萍鄉、蓮花交界;南可通茶陵、酃縣、安仁,下湘南至廣東;北可經醴陵、株洲、瀏陽抵長沙,戰略地位重要,也是敵人爭奪的重點。”可見攸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由于敵匪羅定部盤踞重兵于攸縣,使得攸縣革命斗爭的推進異常艱難,經過優秀的攸縣兒女們艱苦卓絕的斗爭,攸縣蘇維埃政府于1930年10月中旬,在漕泊東沖成立,楊中堯任政府主席,下設軍事部、財政部、土地部、教育部、貿易部和肅反委員會六部門。蘇維埃政府成立后,隨即在管轄范圍內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分配運動。
攸縣的土地分配進行了兩次,第一次是1930年冬至1931年春,地點在中共攸縣縣委所轄的六個區,第二次是1932年春天,地點是在一區的石橋、溫水、富頭沖;三區的新漕、老漕、七里、皮水;四區的下洞、上坪等10個鄉,而六區及其他各區的邊沿鄉村由于敵人的騷擾并未進行。兩次分田運動都是中共攸縣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在所轄范圍內,根據中央指示,進行土地分配以爭取群眾,維護革命成果的偉大嘗試,是中國共產黨攸縣歷史中的重要一環,為之后攸縣的土地革命和斗爭繼續開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 兩次分田運動的比較
1.兩次分田運動的原則不同
第一次土地分配執行的是“以原耕地為基礎,抽多補少,抽肥補瘦,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原則,這個原則基本符合攸縣的實際情況。第二次土地分配是攸縣縣委根據中央頒布的土地法和《湘贛蘇區重新分配土地條例》進行的,執行的是“階級路線”的原則,1932年8月,湘贛省蘇維埃政府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土地法執行條例》,要求各地開展“查田運動”,湘贛省蘇維埃政府做出“不使豪紳地主家中有一寸土地,不使一個富農分得好田”的指示,攸縣縣委盲從這一原則,在漕泊等地開展“查田運動”,導致群眾利益受到了侵害。
2.兩次分田運動采用的方式不同
第一次分田運動在分配過程中,注重對分田方式進行因時因地的調整,如1930年冬分配土地的新漕、老漕和石橋,是實行分田法,而在1931年4~5月份分配土地的,則是采用分青苗法;原本土地占有就較為平均的鄉,就采取“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原則作適當調整,對地主、富農占土地較多的新漕、老漕地區,就采取全部打亂,然后統一分配的方式,但無論采用哪種方式,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必須留足紅軍田和區、鄉政府的公用田。第二次分田運動采用的是先劃分階級成分,后開斗爭地主、富農的大會,再平均分配土地的方式,且在分配過程中,機械化操作,無視實際情況,一定要劃分出階級,如石橋鄉土地的占有較為平均,在第一次分田中并無地主、富農階級,在此次分田中,就非得“看財產多少”,劃分了李秀一娘和胡石一娘兩戶富農,斗爭后強令派款,使兩戶人家遭受損失。在第二次分田中,攸縣縣委還將轄區內的五六十戶地主、富農和其家屬驅逐到赤白交界地帶萍鄉縣的茶山坳,將其田地充做紅軍公田和區、鄉政府公田,使他們的生活無法維持。
3.兩次分田運動的結果不同
第一次土地分配運動,解放了生產力,使1931年攸縣蘇區的糧食獲得了大豐收,由畝產300斤上升到畝產400斤甚至500斤,而且由于留足了公田,農民不用繳稅,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活,得到當地農民和群眾的極大擁護,對擴展蘇區產生了積極影響。第二次分田由于采取了錯誤的“階級”路線,各地的地主、富農受到批斗,并被驅逐出蘇區,無法生活,中農也受到影響,好田被換成了壞田,還被派款,這一批人逐漸轉向革命的對立面,有的甚至充當白軍的內應,使革命遭受了損失。且第二次分田后,由于受到敵人的進犯和騷擾,縣委、縣蘇維埃政府的精力幾乎全部用于戰爭,公田被荒廢,有紅軍保護的地方,糧食獲得了較好的收成,沒有紅軍保護的蘇區,禾苗成熟后,又遭到了反動派的破壞,分田運動成果所剩無幾。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兩次分田的時間間隔不長,地點幾乎一致,但由于原則和方式的不同,使分田成果產生了巨大的差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第二次土地分配盲從當時的中央錯誤路線方針所導致。
二 兩次分田運動對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啟示
1.“實事求是”是我黨工作的法寶
在攸縣的兩次土地分配中,第一次土地分配尊重了各地的實際情況,對分田方式進行因時因地的調整,因此,土地分配工作進行得“又好又快”,解放了生產力,促使蘇區糧食獲得大豐收;而第二次土地分配,機械執行當時的中央錯誤路線,完全不顧各地實際情況,生搬硬套,沒有富農的非要劃分出富農,部分地主、富農被驅逐至赤白交界地帶,使他們無法生活,轉而投靠國民黨,甚至充當內應,使革命成果遭受破壞。由此可見,任何一項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必須考慮各地的實際情況,必須遵守“實事求是”的根本原則,對政策進行適當的調整和變通,以更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才能提高政策執行的力度和有效性。
2.“群眾路線”是我黨工作的依據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我黨的根本宗旨,在任何時候,只有取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事業才能取得成功。在攸縣的兩次土地分配中,第一次分配采取“抽多補少、抽肥補瘦”,且留足公田,農民不用繳稅,群眾獲得了實惠,就更加支持蘇區的革命和各項工作。對于地主、富農,他們也分得了田地,雖然田地被抽走一部分,但生活是無虞的,他們對革命多采取觀望態度,并未對革命產生破壞影響;而第二次土地分配盲目僵硬,機械執行中央命令,沒收地主、富農的財產和土地,甚至驅逐他們出境,將中間階級或中農的好田換成壞田,政治上也歧視他們,使這一部分人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響,對革命產生怨恨,逐漸投靠了反動勢力,成為蘇區中的“定時炸彈”。而且,第二次分田由于受到反動派的騷擾,分田成果被破壞,大部分群眾未享受到分田帶來的好處,因此,第二次分田并未獲得群眾的大力支持,土地分配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引發蘇區內部矛盾,使蘇區生活“雪上加霜”。由此可見,任何一項政策的執行必須顧及大部分人的民生,讓老百姓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才能真正得到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有了群眾的支持,政黨的地位才能得到鞏固,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才能得到發揮。
總之,這兩次土地分配運動,是共產黨人在這一塊紅色熱土上所做的偉大嘗試,是攸縣土地革命的重要內容,對后來攸縣乃至湘南革命的推動,產生了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攸縣檔案史志局.中國共產黨攸縣歷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
[2]中共攸縣組織史資料編纂辦公室編.中國共產黨湖南省攸縣組織史資料(擴編)(1949~199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