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有些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存在著一種現象:新聞版面被各級領導占用,領導活動、會議報道、公文材料占用大量篇幅,而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卻很少見報。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新聞媒體應該走群眾路線,群眾的滿意與否是衡量新聞工作的一桿秤。
一 密切聯系群眾,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新聞工作所具有的鮮明意識形態,是黨的事業中的一部分。中國共產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黨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的方針。黨的媒體要做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角色,把黨的方針傳達到群眾中去。
當前是信息時代,隨著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傳播方式、媒介環境和新聞隊伍的結構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不同的階層、性別、年齡段對媒體信息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不管從心理上還是行為上都體現出分眾化的趨勢。時代在變革,媒體永遠離不開受眾,媒體必須在黨的領導下緊密聯系群眾,深入群眾,走群眾路線。讓群眾參與,讓群眾喜聞樂見,讓群眾更好地了解和接受,讓群眾更好地監督和表達,讓媒體真正成為黨聯系群眾的重要紐帶。
用正確的輿論引導群眾,必須深入群眾,客觀、及時地傳播黨的方針、政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作為新聞工作者,要想事業之樹常青,必須扎穩根基。土壤在哪里,就在人民群眾中。大家熟知的新華社著名記者穆青、馮健等,他們無不是群眾觀念強的記者,無不是群眾利益至上的記者,他們的作品、他們的人格,最終贏得了群眾的稱道。
二 “三貼近”,是新聞工作者走群眾路線的源泉
在新聞工作中,能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做到“三貼近”,才能體現群眾辦報的思想,才能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更好地服從服務于全黨全國工作大局,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使命。“三貼近”也是提高新聞的針對性、時效性,增強其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徑,更是新聞工作創新的基礎。只有真正貼近群眾心聲,反映群眾心聲,才能真正提升媒體的生命力。“三貼近”,為傳媒找準了新聞工作的方向,提供豐富的源泉。
只有貼近實際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新聞事實。馬克思在第一次當主編的時候就指出:“不真實的思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捏造不真實的事實,即歪曲真相、制造謊言。”新聞工作者只有深入實際,走進新聞事實現場,真實客觀地反映新聞事實,才能正確引導輿論,不誤導受眾。如今,有些新聞工作者,為了能快速地寫出新聞,利用現代網絡貼吧、微博等一些平臺不加了解、核實就編出新聞稿件,這是與新聞真實性背道而馳的,不尊重新聞規律辦事的體現。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力,沒有真實就沒有新聞,沒有真實就沒有正確的輿論導向,就是脫離了群眾。
因此,新聞工作者應該深入、深入、再深入實際,尊重新聞事實,把真實、客觀、公正的新聞傳播給群眾。
只有貼近生活才能豐富報道內容,滿足群眾的新聞要求。新聞報道內容大多來自于群眾的日常生活當中,民生問題的報道是媒體內容報道的重頭戲,因為民生問題涉及千家萬戶,涉及普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如果不深入群眾生活當中,怎么會知道老百姓最近關注什么、反映什么問題,希望得到政府的回答或者反應呢?把老百姓的聲音帶給政府,為民解憂,更加體現了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深入到群眾的生活當中,就會發現更多的真、善、美,發現更多的生動典型事例,發現閃光點,弘揚時代主旋律。
因此,新聞工作者,應該深入、深入、再深入群眾的生活當中,向社會傳播更多生動、活潑的典型事跡,滿足受眾對新聞報道的要求。
只有貼近群眾,才能同廣大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傾聽群眾的心聲。只有貼近群眾,才能做好黨的方針、政策的報道。黨的傳媒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黨報不僅要做好喉舌,也要做好耳目和橋梁。作為新聞工作者就要深入群眾,及時把群眾對黨的方針、政策的反饋情況反映給黨和政府,讓群眾表達愿望和心聲。作為新聞工作者,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深入群眾,應主動深入基層,走進群眾、關心群眾、幫助群眾,謙虛地向群眾學習,提高服務群眾的水平,真正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三 群眾是否滿意,是衡量新聞工作好壞的標準
媒體的報道,是要給百姓讀的,文章長篇大論,不是通俗易懂,說空話、說假話、說大話,老百姓是不喜歡這樣的報道的。這樣就拉開了媒體和群眾的距離,就脫離了黨報群眾路線的思想。為人民群眾服務,不應是一句口號,應該落到實處,辦報的效果好壞,群眾說了算。
讓群眾成為新聞主角。新聞報道中不能都引述官方的消息,要讓普通群眾在新聞中更多地呈現出來,尤其是很難進入媒體視野的群體。
新聞語言是檢驗新聞工作是否走群眾路線的直接標準。讓更多報道能以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呈現出來,更能增加老百姓的閱讀興趣。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對新聞媒體的選擇很挑剔,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走近群眾的身邊了解他們的需求,在新聞工作中創新報道的方式、方法,如增加一些圖片報道,做到圖文并茂,為讀者提供更多的新聞視角,才能提升群眾對媒體的滿意度。
新聞媒體在工作實踐中,既要尊重新聞傳播規律,更要深入群眾,走群眾路線,做好黨的耳目喉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好媒體的作用。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