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特崗教師從本質上說屬于新教師的一員,但同時又是新教師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由于其來源、身份、崗位、待遇等方面的特殊性,導致了他們的專業信念、從教素質、從教心理等與普通教師存在著差異。為提高特崗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培訓目標、內容、模式、制度等方面要在“特”字上下工夫。
【關鍵詞】特崗教師 培訓 調查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0-0005-03
特崗教師群體在中小學教師隊伍中的形成緣起于2006年國家《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特設崗位計劃的通知》(教師〔2006〕2號)的頒布與實施。“特崗計劃”實施七年以來,為農村地區補充了21余萬名年輕的高學歷教師,緩解了中西部農村地區學校教師結構性短缺等問題,為促進教育公平,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已成為農村中小學教師補充的重要渠道。在此背景下,探索如何使這一特殊教師群體“留得住、用得好、成長快”的長效機制,就成了當前中西部農村地區教師隊伍建設中必須考慮和亟待解決的問題。而與此相關聯的是怎樣的培訓才對特崗教師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本文以此問題為視角對特崗教師培訓現狀進行了調研,以期為解決此問題提供參考。
一 調研設計
1.調研的目的、內容和方法
第一,目的。了解培訓者對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必備的專業素養及對特崗教師普遍欠缺的專業能力的判斷與評價;了解培訓對象的從教困難、培訓需求和愿望;探索提高特崗教師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策略。
第二,內容。調查培訓需求、目標、內容、模式、管理、質量等方面的現狀。
第三,方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文獻法。
2.樣本描述
通過典型抽樣的方法,抽取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云南省楚雄州雙柏縣的特崗教師為樣本,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826份(大部分問卷由課題組在上述四縣增補的主研人員郵回),回收率82.60%,與四省102位特崗教師、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特崗教師工作的相關領導、教師培訓機構的專家、學生進行了訪談。
二 調研結果分析
1.特崗教師特殊性分析
第一,來源特殊。特崗教師的招聘對象主要“以高等師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可招少量應屆師范類專業專科畢業生;取得教師資格,具有一定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年齡在30歲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屆本科畢業生。參加過‘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有從教經歷的志愿者和參加過半年以上實習支教的師范院校畢業生同等條件下優先”。可見,特崗教師從來源上有師范生也有非師范生;有的具有從教經驗,有的不具從教經驗;有的在家鄉學校任教,有的遠離家鄉等。
第二,崗位特殊。特崗教師的服務崗位是中西部地區偏遠農村和貧困山區義務教育基礎薄弱的學校。如甘肅省規定2012年招聘的“特崗教師”必須“到我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原‘兩基’攻堅縣、地震重災縣、有特殊困難的邊境縣、少數民族自治縣和少數民族自治縣以下農村學校任教,引導和鼓勵普通高校畢業生從事農村義務教育工作”。說明服務崗位異常艱苦,需要堅定的職業信念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第三,身份特殊。特崗教師有三年合同期,三年內不入教師的事業編制,合同期滿經考核合格本人又自愿留在本地學校繼續任教的,才能被錄用為正式教師。故特崗教師、家人、普通教師、家長或周圍群眾對其身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誤解:認為特崗教師不過是合同工或臨時工;選擇特崗的都是迫不得已難找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等,不然誰愿意到偏遠、貧窮、落后、消息閉塞、交通不便、條件艱苦的農村學校教書呢?這些誤解使特崗教師支援偏遠農村地區的從教熱情和職業榮譽感大大降低。
第四,待遇特殊。特崗教師的工資性補助經費由中央財政專項資金下撥,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用于特設崗位教師的工資性支出,并按人均年×萬元的標準,與地方財政據實結算。特崗教師在聘任期間,執行國家統一的工資制度和標準;其他津貼補貼由各地根據當地同等條件公辦教師年收入水平和中央補助水平綜合確定。凡特設崗位教師工資性年收入水平高于×萬元的,高出部分由地方政府承擔。
由于上述四方面的特殊性,決定了特崗教師具有普通新教師共性的同時,在專業信念、從教素質、從教心理等方面與普通新教師還存在差異,有效特崗教師的培訓工作必須針對這些差異,在“特”字上下工夫。
2.特崗教師培訓需求分析
第一,內容需求。通過問卷調查統計得知,特崗教師最欠缺的是教育理論與教育教學實踐的結合;其次是所教學科的知識;再次是缺乏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知識。這三種知識的缺乏在特崗教師中具有普遍性。對照問卷表中調查對象的個人信息,我們發現:欠缺教學基本功者大多為非師范類畢業生,欠缺學科知識者基本上是暫時處于教非所學的崗位上。
第二,模式需求。對特崗教師培訓模式上的需求,我們設計了“你喜歡的培訓模式有哪些”這一問題,依據問卷數據統計發現,“特崗教師”對問卷中列舉的培訓模式在選擇傾向上存在顯著差異,他們首先傾向于校本培訓和送培上門的培訓模式,其次是混合模式,再次是集中培訓。
第三,管理需求。調查對象認為在培訓管理方面需要加強培訓需求調研、把握參訓者的學習特征、完善培訓后的跟蹤服務。訪談對象普遍認為,把培訓目標定位于新入職教師崗位適應性訓練上,符合特崗教師的新教師特征,但他們還有一些普通新教師不具備的特性需進一步研究,才能設計更有針對性的培訓,以便有效地促進特崗教師的專業成長。
第四,時間需求。目前特崗教師崗前集中培訓的實際時間是:53.58%的受訓教師反映是三天集中培訓時間;15.38%的受訓者反映是一天時間;17.95%的受訓者反映是一周時間;另有13.09%的受訓者反映是兩周時間。對于“你認為培訓多少天時間較為合理?”這一問題,有64.10%的“特崗教師”認為10天左右較為合理;28.21%的老師認為三天時間較為合理;7.69%的老師認為一周時間較為合理。
3.培訓者觀點分析
第一,年輕熱情足,職業信念亟需鞏固。在當前就業難的大背景下,雖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特崗”,但其動機各不相同:有的確喜愛并熱衷從事農村教育工作者,但也不乏為解決就業問題或被優惠政策吸引而來者。而農村教育需要那種真正能理解鄉村、理解鄉村少年境遇、扎根鄉村社會、又有遠見、心智活潑的教師……這樣的教師才真正是鄉村教育值得信賴的“薪火”。故對鄉村教師的素質要求絕不僅僅是知識的多少和學歷的高低,還必須包含對農村社會的親近與廣博的關愛。如果沒有對農村教育事業的熱愛,沒有扎根農村的精神狀態,勢必影響其教育行為和在邊遠落后農村工作的持久性。
第二,綜合素質強,實踐素質有待提升。特崗教師綜合素質較強,但從教的實踐素質還需提升。他們不乏教育理論,但對當前教育改革所倡導的新理念認識和理解不足,他們能把握少年兒童的年齡特征,但對農村少年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心理特征缺少認識,難于因材施教,對教學重點、學生的難點和疑點難于把握,且往往難于挖掘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教育因素;他們的信息素養不低,但不能把它很好地整合于自己的學科教學之中。
第三,學歷水平高,專而不博、矛盾突出。特崗教師學歷以全日制本科以上為主,專科學歷者僅占極少數,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中屬于高學歷,任教科目涵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科,其中以語、數、外三科為主,其次是音、體、美等。邊遠農村教師崗位的實情使得特崗教師教非所學的現象非常嚴重,而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實行的是分科培養模式,畢業生知識過于專業,知識“專而不博”的現象在特崗教師中就凸顯出來。
第四,培訓類別新,因“特”施培亟待探索。教師培訓要根據類別不同因材施培,特崗教師是新教師、小學或初中某一學科教師、班主任等,但他們更是“特崗”教師,故要因“特”而培。不研究特崗教師的特殊性,對其培訓便成無的放矢、流于形式、缺乏實效的行為。
4.培訓現狀存在的問題分析
第一,目標定位缺乏準確性。目前對特崗教師培訓的目標基本定位于新教師崗前適應性培訓上。顯然,這種定位只看到特崗教師是新教師的特點,對他們的特殊性認識不足,從而使培訓目標的準確度大打折扣。
第二,內容選擇缺乏針對性。由于培訓目標定位不準確,導致內容的確定缺乏針對性。特崗教師培訓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探索如何使其“留得住、用得好、成長快”的長效機制。
第三,模式設計缺乏靈活性。目前,特崗教師培訓在運行上采用的是新教師培訓模式,即“教育行政部門確定內容和時間——培訓機構確定課程菜單——培訓機構和中小學校實施培訓”的模式;在組織上采用的是集中的模式。這樣雖然對參訓學員有較強的制約性,且容易實施,但沒有充分考慮其特殊性。
第四,計劃安排缺乏持續性。特崗教師培訓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統的制度,培訓的隨意性較大。據調查,各地對特崗教師的崗前培訓在招聘文件中都有明文規定,如甘肅省教育廳規定“各地要安排擬聘特崗教師參加不少于一周的崗前培訓”;四川省教育廳規定了崗前培訓的內容、形式等。這說明教育行政部門對崗前培訓非常重視,但對其上崗后的后續培訓缺少計劃和安排。
三 對策與建議
基于上述分析,對特崗教師的有效培訓應充分考慮其特殊性,在“特”字上下工夫。
1.完善培訓目標
完善的特崗教師培訓目標要具有全面性、具體性和層次性,且著重解決如何使其在邊遠農村學校“留得住、用得好、成長快”的問題。對其培訓要分崗前與后續兩個階段。后續培訓要分學科、教段和專題三個培訓層次;學科培訓分專業對口和教非所學兩種類型;教段培訓分小學和初中兩種類型;專題培訓分班主任、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和校本研修三種類型。不同階段、不同層次與不同類型的培訓目標定位不同,且要體現遞進深入的邏輯,并側重于教育教學情感的激發、教育教學認知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教學技能的訓練上。
2.夯實培訓內容
培訓內容的夯實要建立在培訓目標完善的基礎上。不同類別的培訓在內容上側重點不同:崗前培訓強調適應性,重點應放在教師通識上,具體是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政策與法規、教育教學基本技能、班主任工作、當地教育改革與發展趨勢、少年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當地風俗人情等。
后續培訓強調使其在某一具體崗位從適應到合格再到優秀。后續培訓有多種具體類型,不同類型有不同的目的和內容,但無論哪種類型,都應把班主任工作、現代教育技術、心理健康教育、愛崗敬業教育等作為通識內容。另外,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小學特崗教師培訓在設計目標和內容時應全科考慮。
3.創新培訓模式
課題組認為特崗教師培訓的運行模式是:教育行政部門或教師培訓機構對培訓進行需求調研——分析特崗教師的特殊性——確定課程菜單——遴選師資——實施培訓——質量監控——總結評價。
組織模式是:崗前培訓采用“集中+小組或個別指導”模式,以縣為單位把當年擬聘特崗教師安排在一起培訓,教育教學基本技能按擬聘學科分組或個別指導,如果擬聘人數較少則和其他新教師一起進行或派往鄰縣培訓;后續培訓采用符合實際情況的混合模式,通常是集中、遠程、校本、送培到校、光盤等不同組合。由于后續培訓要分學科、學段和專題,所以受培訓對象數量的制約,要依據情況選用縣級、市級、省級乃至國家級培訓。
4.健全培訓制度
第一,制定特崗教師培訓三年發展規劃。要使特崗教師的職業道德、從教素質等方面在三年時間內可持續發展,國家、特崗計劃實施省、市和縣都要認真研究,盡快制定出臺符合本級本地實情的內容全面科學的特崗教師培訓三年發展規劃,為特崗教師專業成長提供有計劃、有步驟的外部支持,避免培訓的隨意性和流于形式。
第二,完善培訓質量全程管理和學員考核評價制度。在特崗教師培訓質量全程管理與學員考核評價制度方面,要重視培訓的“前移”和“后拓”。集中培訓要嚴格管理,認真執行各項培訓紀律;集中培訓后要做好考核評優、資料整理、經驗總結和注意對學員的跟蹤服務工作。要把對學員培訓的考核、評價、激勵與中小學教師學分登記制度結合起來,促進特崗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第三,設立專項資金并嚴格執行培訓經費管理制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在當年師訓經費預算中設立專項資金用于特崗教師培訓,制訂項目資金管理細則,做好各級各類特崗教師培訓經費預算,合理使用專項經費,專款專用,不擠占挪用特崗教師培訓經費,確保各級各類培訓順利實施。
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通過特崗教師自身努力,特崗教師的明天會更好,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會得到根本性改變,明天也一定會更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新聞辦公室、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對話教育熱點2010[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2]教育部、財政部、人事部、中央編辦.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的通知.教師〔2006〕2號
[3]甘肅省教育廳、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甘肅省財政廳關于印發甘肅省2012年國家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實施細則的通知.甘教師〔2013〕16號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