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建設法治社會的進程中,政府誠信顯得尤為重要,而在目前全社會諸多的失信現象中,政府失信是最具破壞作用的。在法治社會,構建誠信政府的根本保障是法治和制度,同時,作為政府自身必須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信息要盡可能地公開化,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政府應是責任政府,不僅要對公民負責,更要對法律負責。
【關鍵詞】法治 政府 誠信 構建
【中圖分類號】D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0-0007-02
“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當今社會依然出現嚴重的信用缺失問題,其關鍵在于誠信的法制觀念的缺乏。誠信不僅僅是一個道德問題,更重要的也是一個法治問題,因此要保證誠信道德的實現,僅僅通過內在的自律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法律、法規將其從道德層面上升到法律層面,使其成為具有強制性的社會規范。在目前全社會諸多的失信現象中,政府失信是最具破壞作用的。政府誠信貫穿于政府與公眾的整個互動關系中。要建立起良好的市場制度和經濟秩序,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政府要有信用,可以說,政府信用是構建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核心。政府如果失去信用,社會信用則無法樹立。
一 法治社會下構建誠信政府的必要性
在我國建設法治社會的進程中,要完成“和諧社會”這一目標,大力加強誠信政府建設是必經之路。
1.構建誠信政府是建設誠信社會的必需
構建誠信社會,誠信政府尤為重要。在構建誠信社會的過程中,政府必須進行倡導、組織和垂范,政府如果不守信用、出爾反爾,這將加速公眾道德水準的普遍降低,也必將引起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滑坡。而現在各地方政府中不守誠信的行為頻頻發生,這嚴重影響著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感。公眾對政府信任度的降低必然引起政府權力合法性的危機,從而動搖政府統治的基礎,公眾對政府的這種信任感一旦被打破,底線崩潰后帶來的后果將是災難性的,構建誠信社會也將成為一句空話。
2.構建誠信政府是建設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民主的基本原則是主權在民,公民是最終的統治者,但現實中權力的行使者和歸屬者卻發生了分離,政府權力由公民委托賦予,而在擁有權力的同時也被賦予了相應的責任。在現代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過程中,政府誠信直接表現為公眾對政府行政行為的滿意度。提高政府的可信度,使公民產生對政府的信賴,有助于形成政府和公民的合力,這不僅推進了民主政治的發展,還利于社會的共同進步。
3.構建誠信政府是建設法治社會的前提和基礎
法治的實體價值之一就是權力的合理配置。伴隨行政職能的擴大,政府有了更大的自由裁決權,因此,應當對政府的行為從法律上加以制約。行政法治要求對行政行為進行規
范,以使政府權力受到限制。在法治社會中,政府首先是制度的存在,而不是人的存在。公眾信奉的是國家頒布的法律,而不是政府里的人。以法律制約權力以獲得政府的誠信是法治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法治的本質在于誠信。
4.構建誠信政府也是政府自身建設的需要
作為承擔促進社會公共利益增加職能的公共權力機構,政府必須引導和督促公民具備對公共利益的奉獻精神和良好道德。政府誠信是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起點,是取得社會公眾信任和支持、提高行政效益的一種重要手段。實踐經驗表明,公民對政府權力的認同與服從并不取決于政府擁有權力的大小,而是政府所具有的魅力所形成的權威。由誠信政府所形成的政府魅力無疑將帶來并引導整個社會道德的提升。
二 構建誠信政府的基本思路
構建誠信社會的前提是政府守信,而目前我國社會轉型期出現的政府失信現象在一定范圍內嚴重影響了政府的形象,并且顯露了現行體制的缺陷。政府權力與機構的過度膨脹及其無限擴張傾向,使得濫用和歪曲權力的事情增多,增加了構建誠信政府的成本。因此,要構建誠信政府,首先要求政府自身樹立誠信觀念,而建立政府信用的必然要求是法治政府、責任政府,這些都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來實現,而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并具有增量改革的性質。政府的公信力來源于政府的行政行為和公眾對行政行為的評價。然而,行政行為的自由裁量原則、政策的相對流動性和權力的特殊性都使得政府行為傾向于一定的隨意性。在法治社會,構建誠信政府的根本保障是法治和制度。
1.必須有法治上的保障
法律體系越完善的國家,社會信任度也越高,政府信用體系也越加發達。浙江、江蘇、廣東和上海等國內發達省市,由于政府行政行為比較規范和較多為政府行政法律法規所約束,其政府誠信程度要比內地相對落后地區高一些,這也足以證明這一點。政府應是一個權力有限的政府,如果沒有一個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來規范政府的行為,那么只會導致失信的普遍化。如果沒有法律法規明確界定政府的職能和行政范圍,自然也就意味著不會存在有效約束政府行為的制度機制,因而失信也必定會伴隨政府的過多管制而生。且政府的管制越多,賦予政府機關的權力越大,政府手中的自由裁量權也就越多,由他們的自由意志決定經濟社會命運和市場運行的力量也就越強,失信產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如果僅僅停留在字面上和口頭上的法治社會、依法行政,而不在根本上確立法律至上、法治原則等現代法治社會的理念,從根本上制約政府權力,那么政府誠信就沒有實現的可能。
2.必須建立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機制
權力一旦失去控制和制約,就會產生權力的異化和腐敗,嚴重侵犯公民權利和社會公共利益。在社會的轉型期,原有的管理體制正在被打破,新的管理體制正在建立和形成,制度上的缺陷和漏洞比較多,權力被濫用的情況更容易發生。針對這種情況,就必須利用有效的制度和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強對權力特別是下放到地方的權力的監督和制約,防止政府公共權力異化。盡管監督體系的體制構成比較全面:黨內有自上而下的紀律檢查機關;國家機構有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在政府體系內,既有監察系統,也有審計系統,還有司法機關的監督,但實際功效卻不甚理想。通過建立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機制,減少政府的決策失誤行為,防止由于政府濫用公共權力而導致政府失信現象的滋生和蔓延。
3.必須保持政策的連續性
政府作為社會的管理者,為倡導、規范、約束人們的行為,要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和規定,而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是建立誠信政府的重要舉措。老百姓最害怕的就是政策的不確定性。朝令夕改不但最終將失去人心,還會對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因而,政府相關政策的制定要有可預見性,要努力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克服行政行為的隨意性;政府各部門的行為也要有連續性、統一性,在制定和執行各項政策時,要盡量避免短期利益和短期目標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4.信息盡可能地公開化
一方面,政府信息有公開程度的規定,另一方面社會大眾享有法律規定的知情權。政府部門信息公開不足會造成政府誠信危機,導致行政神秘化、人治色彩濃重和腐敗現象,最終影響政府與公眾的信任關系。政府信息公開是人民主權這一憲法性原則在國家行政領域的具體體現,它對于人們節省收集信息的成本、促進經濟發展,監督政府行為、確保行政的公正和民主,特別是防止政府腐敗都起到巨大的作用。政府信息公開是溝通政府與民眾的有效渠道,是增強政府合法性、保障公民知情權、適應公共管理和強化政府公關的重要手段,也構成了重塑政府信息的要件。為此,必須強化服務理念、加強立法和制度建設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全面推行政府信息公開。
此外,政府的誠信還表現在政府的踐諾能力上和勇于承擔責任。一個有信用的政府,必定言必行、行必果。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社會的穩定。依法行政、加強監督、建立和完善行政審批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度是保證令行禁止的根本。每一項政策的出臺,都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執行得好,給人民帶來利益,就會贏得民心,政策執行不到位,就會削弱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政府的凝聚力就會減弱,在喪失信用的同時會失去民心。政府要勇于承擔責任,有錯必糾,勇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一個講誠信、有責任感的政府在社會事務的管理中應是公開的、透明的,切實保障公民權益。要強化監督,建立完善約束懲罰機制,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失信,不僅僅是個道德倫理和價值判斷問題,更與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長期遠景命運攸關。從人類社會經濟史的歷史長河來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在法律制度不健全和政府失信的社會格局中能保持經濟長期增長的,如果不在國家政體的基本構架和法制建設上真正有所作為,政府的誠信體系建設以及由失信所帶來的問題將遲早會成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羈絆。
參考文獻
[1]張斯楠.當前中國政府誠信體系建設問題研究[J].學理論,2013(2)
[2]王艷梅.淺談如何加強我國政府誠信體系建設[J].消費導刊,2009(20)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