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評價制度是教師崗位晉升、職務聘用、薪酬福利的重要依據。本文通過分析教師評價制度存在的問題,主要闡述了民辦高校教師評價的標準、方法、程序以及結果四個方面的內容。
【關鍵詞】民辦高校 教師評價制度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0-0022-02
教師評價制度包括獎懲性評價制度和發展性評價制度。開展教師評價制度是為了教師更好地發展,其內容一方面是對教師工作進行科學、客觀、有效的價值判斷,也是建立競爭擇優機制和激勵機制的重要內容,同時還是大學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強化管理、產出效益的需要;另一方面,通過教師評價,對教師的工作進行檢查、指導、考核、督促,可使大學管理者對教師的素質、能力、工作狀況、工作效果獲得全面準確的認識,使教師及時發現自己在教學、科研和其他工作中存在的優勢和不足,從而進行調整、改進,提高工作質量,促進教師的成長。
一 教師評價制度存在的問題
1.教師評價過程復雜
大學教師處在知識生產的最前沿,由于教育的特殊性,教師智力勞動的過程具有鮮明的主體性、明顯的復雜性和充分的個性化特點,要給予有效評價相對而言比較困難。同時在評價過程中存在著評價理念滯后、評價公信力較低、評價效益不佳、評價后續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再加上浮躁功利的社會大環境,尤其是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使評價更為復雜,也更難以令人滿意。作為大學管理重要內容的教師評價工作,不但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追求,而且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
2.教師評價制度不易操作
教師評價制度不易操作主要體現在教師評價目標趨于功利化、教師評價方式趨于數量化、教師評價周期趨于短期化、教師評價指標趨于單一化。大學往往每年都要對教師進行量化考核,要求教師每年都要有若干研究成果。在此機制的強制要求下,能耐心于“十年磨一劍”,甘坐“十年冷板凳”的學者只能越來越少,學術研究中致力于真理和知識的自由追求精神只能日益喪失,而被急功近利、投機取巧的市儈主義所日益取代。評價結果經常被過度利用,出現手段與目的倒置的奇怪現象,即評價從手段異化為目的,導致教師的行為圍繞著評價在轉,一切為了評價,加上社會功利化傾向的影響,教師的學術研究越來越功利化,為評價而進行學術研究,甚至為通過評價而不擇手段,出現抄襲剽竊、一稿多投、弄虛作假等學術不端行為。
教師評價制度存在的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高校教師的發展,也影響高校師資隊伍的建設。
二 教師評價制度的建立
1.評價的指標
民辦高校教師評價指標包括基本教學工作、基本科研工作、基本社會工作,這三個評價標準在教師評價制度的比率在公辦學校分別為教學工作40%,科研工作40%,社會工作20%。而在民辦高校科研工作相對偏小,而社會工作所占的比例會比公辦的大。然而根據不同的崗位教師評價標準不一樣,專職教師崗在教學工作和社會工作會比公辦的比重高。
教師評價指標有:(1)基本教學指標,主要考察教師教學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教師教學大綱、教師課件、課程設計與開發能力、教師對課程發展所做的思考等在教學過程中所做的成就。(2)基本科研工作,主要考察教師的研究、學術成就和其他創造性的成果。主要包括學術方面的著作、即將發表的文章、代表作、學術報告和講座,科研獲得的資助和撥款情況及其他學術成就。(3)基本社會工作,主要考察教師對系、學院、學校的服務工作。主要體現在對學校組織的自愿者,對新老師的傳、幫、帶,對學生專業和生活的指導、對社會和公眾提供好的服務等。
可以看出:教師評價指標主要體現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工作,這三個指標客觀真實地評價出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
2.評價的方法
民辦高校一般評價方法包括三方面,也稱三角原則,即自我評價、同事和同行評價、學生評價:(1)教師自我評價,即教師根據學校的要求,對自己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方面的評價。(2)同事的評價,即校內的教師之間的評價,也包括教務處、督導處等一些專業部門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客觀評價,這種評價方式效果不佳,會出現“拉幫派”的現象,這要求評價的程序一定要透明、客觀,才能取到全面的效果。
3.評價的程序
評價的程序一般遵循從基層到高層、從內到外的原則。從基層到高層主要體現在評價的過程先從教研室、系部、學院、校級的程序;從內到外的評價原則表現在先自我評價、同事評價、學生評價根據評審的資料從校內專家組到校外專家組評價。每個評價都要客觀實在、透明認真,采取不記名的評價原則,評價的等級可以用分數表示,也可以分為優秀、合格、不合格的等級,讓評價的等級多樣化、具體化,做到評價的每步都公平到位,并賦予每位教師在各環節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申訴權。
4.評價的結果
教師評價結果是教師崗位晉升、職務聘任、薪酬福利的重要依據。一方面是對教師工作進行科學、客觀、有效的價值判斷,也是建立競爭擇優機制和激勵機制的重要內容,同時是大學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強化管理、產出效益的需要;另一方面,通過教師評價,對教師的工作進行檢查、指導、考核、督促,可使大學管理者對教師的素質、能力、工作狀況、工作效果獲得全面、準確的認識,使教師及時發現自己在教學、科研和其他工作中存在的優勢和不足,從而進行調整、改進,提高工作質量,從而促進教師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許春東.高校本科教學評估的社會分析[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1(2)
[2]尹明忠.中國高校教師評價的問題與對策[D].華中科技大學,2009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