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從中高職貫通人才定位、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專業人才評價四個方面,對中高職貫通教育的模式進行探索,提出了以培養高級技能人才為核心目標,教學中采用模塊式、項目式、情境式的教學形式,明確了中高職的師資配置及分工,并提出人才評價的標準。
【關鍵詞】中高職 人才定位 課程體系 師資隊伍 專業人才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0-0028-02
高職院校在面對中職生源、普通高考生和企業行業考生等不同生源,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是提高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做好中高職銜接的有效途徑。中高職協調發展要重點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銜接、專業結構和布局的有效銜接、課程體系和教材的有效銜接、教學的有效銜接、教學資源的有效銜接、招生考試制度的銜接、質量評價的有效銜接、師資的有效銜接、產教合作的有效銜接、集團化辦學的有效銜接展開。本文從人才定位、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專業人才評價四個方面對中高職貫通模式進行探索,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 人才定位
二十一世紀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企業的制造裝備逐步升級,并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目前我國在發展裝備制造業的過程中,以數控技術行業為例,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據《教育周刊》統計,如下圖所示,我國數控技術工人初級工占到60%,高級工只占3.5%,高技能數控技術人才嚴重不足,相比之下,發達國家中高級工占到85%。
我國當前數控技術工人比重圖 發達國家數控技術工人比重圖
國內外數控技術工人比較圖
當前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仍存在較大的缺口,技師人才更是稀缺。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往往高出辦公室的“白領”。反觀當前職業教育,由于中職和高職分離,中職生考入高職往往要重復學習已學過的技能知識,高中生通過高考考入高職,技能從頭學起,往往要掌握初中級職業技能才能學習高級職業技能,而由于學分制壓力,最終高職生獲得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的學生不足30%,這與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目標完全不符。究其原因,就是培養模式存在問題,沒有因高職生的生源不同區分培養模式。當前高職培養模式更多適應于高考考入高職的學生,而對中職考入的學生,沒有把中職階段的學習和高職階段學習作為一個整體去優化考慮。
在中高職貫通教育培養模式中,打破原有中職教育培養的學生學歷較低、就業崗位狹窄的局面,如機械類的中職生,畢業后往往只能擔任操作工這一低級工種,使中職生就業起點低、收入偏下,如果要提升,往往要經過多年工作經驗的積累,包括學歷再深造和職業技能的再培訓,才能達到職業中高級人才的待遇標準。而高職學生在“雙證制”培養模式下,要求獲得大專學歷證書和高級職業資格證書這一看似優越的培養方式,在實際就業中往往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在操作工崗位上,中職生比高職生往往更能勝任非操作崗位,如設計方面,高職生又沒有本科生有優勢。中高職貫通以職業技能教育為導向,以培養高、精、專技能人才為目標,適應當前社會對高技能專業人才的需求,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目標定位為技師和高級技師。通過中職3年和高職2年,即“3+2”模式的培養,使學生在5年的時間內,對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一體化、連貫制的培養,最終完成適合社會所需的技師人才。
二 課程體系
由于中職與高職原來歸口不同的行政部門,在溝通上存在問題,造成專業課程在課程名稱、教學內容及教學要求上容易出現較大的重復現象。在中高職貫通的課程體系構建上,要體現專業梯度式、遞階式、連貫式的培養模式,盡量減少與專業不相關的課程,減少專業中知識重復的課程,課程的安排要體現從初級知識到高級知識遞階式的演變。課程體系要圍繞“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為核心目標。減少純理論課程在總學分中的比重,增加更多的實踐類課程和實踐環節。在課程教學中,更多地采用模塊式、項目式、情境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完成某個模塊的考核、某個項目任務或某個規定情境的模擬演練中,掌握必備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不僅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實踐,而且通過實踐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課程時間安排上,可分成三個階段:初級階段、遞階階段和頂崗實習階段。初級階段,是使學生重點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的操作技能,以培養初中級職業技能人才為目標,培養周期為2年。遞階階段,主要培養學生高級理論知識和高級操作技能,以培養高級職業技能人才為目標,培養周期為2年。頂崗實習階段,主要是在畢業前最后1年,參與企業頂崗實習,真正參與企業的實際崗位工作,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務,實現企業和學校的雙向培養目標。
三 師資隊伍
教育資源的互惠是中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保障。中高職貫通不是中職、高職的簡單疊加與拼湊,而是中高職兩大系統的優化組合、優勢互補。當前中職階段和高職階段在好多地方存在重復培養的情況,造成了培養資源的浪費,如教師隊伍雙重配備和教學時間雙重占用。這就導致在培養高級人才方面教師資源的缺乏,以及教學時間的不足,使得高職教育培養高級技能人才難以實現,在校教育更難以培養出技師層面人才,只能通過職后教育再實現。而職后教育又要配備教師,占用教師的份額,增加教師的負擔,無形中分散了教師的精力,導致職后教育難以保證培養人才的質量,而更多的是學校作為創收的手段。中高職貫通教育培養,可以減少教師資源的配置,學校可分配專門的技能骨干教師從事高級技能工種的培養。同時把原有重復培養的時間,集中放到培養高級技能人才方面。這樣教師可以專注的從事對學生高級職業技能工種的培訓,而學生也有足夠的時間學習和提升自我的專業技能。在中高職貫通教育的師資隊伍配置中,按照培養層次的不同,可分為面向初中級職業技能培養的教師、面向高級職業技能培養的教師和面向崗位實習的項目實踐型教師。其中面向初中級職業技能培養的教師需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擁有高級工(職業技能三級)以上的專業技能,且需具有二級實教或講師以上職稱。面向高級職業技能培養的教師必須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擁有技師(職業技能二級)以上專業技能,且需要一級實教或講師以上職稱。面向崗位實習的項目實踐型教師須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擁有高級技師(職業技能一級)的專業技能,具有一級實教或副教授以上職稱,且具有2年以上帶隊參加企業實習或全國技能大賽的經驗,項目成果或競賽成績,曾獲得過市部委以上的獎勵。
四 專業人才評價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一定是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俱進。當前社會需要大量的適應企業崗位需求的職業教育人才。對于中高職教育成果的評價應以學生是否滿足企業需求、是否適應崗位的變化、是否具有創新精神、是否具有職業素養來衡量,而對于學校需將“教育始終為社會服務”來評價教學質量。
現行的高職院校人才評價體系往往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以掌握知識的多少為標準,以卷面考試為主要手段,以考試成績為指針的應試教育評價體系。這一評價體系客觀上引導學生死讀書,不利于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和掌握專業技能,更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對職業人才的評價,必須是綜合素質的評價。綜合素質的評價應考慮三個方面:(1)理論知識素質;(2)技術能力素質;(3)職業道德素質。對于理論知識素質的評價,可以通過試卷考試、論文寫作、口試等方式考核人才對知識的駕馭能力。對于技術能力素質,可以通過國家相關技能鑒定機構、行業培訓認證部門等相關技能評價機關進行評價,也可以通過行業實踐工作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對于職業道德素質,需要結合學生日常表現、社會實踐活動、文娛活動等各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測評。就行業而言,可以通過班組的評價、主管領導的評價,結合日常表現和獎懲情況來核定其職業素養。
通過中高職貫通教育模式培養,學生可以獲得技師或高級技師職業資格證書,擁有大專學歷證書,并具有在企業實習一年的工作經歷,畢業后可直接勝任高級技能人才的崗位,成為企業的骨干力量。經過企業的工作經歷,可以聘為工程師或高級工程師職稱,享受高級技能人才津貼待遇。可以說中高職貫通教育模式,可以真正使高職教育成為“培養未來杰出工程師的搖籃”,為中國現代化建設輸送更多的高級技能專業人才,真正提升高級技能人才在職業人才中的比例,縮短與國外發達國家在高級技術人才結構比例上的差距,打造中國職業人才教育上的“航空母艦”。
參考文獻
[1]舒火明、吉家文、李新華.分層教學在解決中高職融通生源多樣化中的應用[J].當代職業教育,2013(7):22~25
[2]劉嘉秀.教育質量及人才評價制度的完善[J].青年與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12(10):66~67
[3]楊陽.技能人才評價體系亟待解決的問題研究[J].企業導報,2013(4):194~195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