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在兩年的體育教育中滿足大學生的身體需要,是從事高校體育工作者應考慮的問題。本文旨在對我院設立課外體育俱樂部的可行性進行分析,為大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課外體育俱樂部 可行性 分析 建議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0-0049-01
高校課外體育俱樂部是指在校園內有著相同體育愛好的大學生,在課余時間,以豐富課余生活、增強身體素質、培養自我娛樂,促進人際交往為目的,以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形成自我組織,并聘請體育教師為指導員的學生群體性的課外體育組織。
一 大學課外體育俱樂部適合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
大學生從青年初期向中期過渡,形態發育、機能發育以及身體內分泌變化等都標志著器官走向成熟,但由于年齡、性別、環境以及體育鍛煉的影響,個體差異較大,從而表現出運動機能、運動素質等各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課外體育俱樂部的設立符合大學生身體發展的要求,在特定的場地和時間,教練員精心設計講授鍛煉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其首要目的是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為大學生健康服務。
二 課外體育俱樂部是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重要途徑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提出:“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并基本形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基本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我院體育教學實行兩年制教學,一、二年級學生除了學校安排的課程之外的時間自由支配,到了三、四年級便無人問津,任其放任自流。校園內缺乏相應的體育設施,學生由于自身的惰性,將許多時間浪費在網絡游戲或睡覺上,不僅身體上得不到鍛煉,心理上也會造成許多負面影響。因此,課外體育俱樂部在尊重滿足學生的主體選擇基礎上,在體育鍛煉中磨練意志力,從而為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意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 課外體育俱樂部促進我院校園文化建設
2004年,教育部、共青團中央聯合下發的《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指出:“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和改進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體育活動是校園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受時間、年級、專業、場地、器材和教學大綱的限制。我院不斷擴大招生規模,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日漸顯現,人均占有的運動場地面積與國家教育部制定的評估體系標準有差距,包括場地、器材、教師等資源。體育俱樂部的設立不但能緩解體育教學的場地、器材的問題,對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也能起到促進作用。
四 設立課外體育俱樂部是我院學生的需求
對我院男、女學生各100名進行問卷調查,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學生對于開設課外體育俱樂部的必要性數據顯示:男生75人,女生68人認為設立課外體育俱樂部是有必要的,每周一次的體育教學,教師只能重點教授內容,無法給予學生充足的練習和消化內容的時間,而課外體育俱樂部能彌補上述不足,還有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在活動中鍛煉和體現學生的組織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第二,學生希望俱樂部開設的課程中,男生對于球類項目尤其是籃球(91人)、足球(58人)、乒乓球(57人)、其他器材(86人)的喜愛程度和女生對于舞蹈類(79人)、健美操(85人)的喜愛程度都過半數以上。這說明學生有喜歡的體育項目,而且項目種類豐富多樣,但缺少進行體育鍛煉的平臺。
第三,影響學生體育鍛煉的因素的調查情況:缺少鍛煉的體育設施,男生占79人,女生占80人;缺少專業體育人士指導,男生占88人,女生占84人。這說明學生希望設置鍛煉的場地、體育設施以及專業的教練進行系統的指導。
五 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三本院校學生的家庭環境大多較優越,在調查中大部分學生表示愿意參加自己喜歡的體育鍛煉項目,但缺少進行課余體育鍛煉的平臺,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贊同設立課外體育俱樂部。設立課外體育俱樂部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運動興趣,還能提高學生該項體育運動的學習質量,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習慣,為學生的運動愛好和身體素質奠定基礎,同時也促進了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因此,我院設立的課外體育俱樂部符合了當代大學體育發展的趨勢,符合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祝自新.制約高校課外體育俱樂部發展的因素研究——以20所高校課外體育俱樂部的調查為證[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2]陳靜飛、王磊、劉志輝.獨立學院體育俱樂部教學的理論研究[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9(2)
[3]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教社政〔2004〕16號
[4]伍娟、林志軍.對高校體育俱樂部發展的思考[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2):93~94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