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內容浩如煙海,有很多需要拓展研究的領域,而課內講授學時有限,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學效果的發揮。而任務驅動教學法正是一種以任務為主線,能讓師生雙向互動交流的教學法。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古代文學課程中的應用,將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師生課內外學時,增加課程知識含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習效果。在本文中,筆者將自己在講授古代文學課程中運用任務驅動法的體會集錦,以供同仁參考。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法 中國古代文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0-0052-02
經過歷代學者的悉心經營,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已形成一個較為完備的知識體系,而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也遇到了一個瓶頸期——學生在學習中缺少主動發現問題,主動探究的學習熱情,同時由于課程學時的縮減,教師在課內講授的內容有限,學生學習效果不是很理想。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探究,同時拓展課外學習,讓課外學習成為課內學習的有效補充。這些問題也一直是我們講授中極力想解決的問題。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的應用,也讓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一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應用的必要性
中國古代文學課的主要內容是講授中國兩千多年來文學發展的歷史、歷代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重要的文學現象和文學知識。這門課程是在大學階段開設的,在各個院校一般開設2~4學期不等。如今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處在信息時代下,傳統“滿堂灌”式的講授模式亟待注入新的教學方法,唯有如此,才能讓這門古老的學科在新時期讓更多的年輕學者喜愛。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由教師設計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教師扮演的角色是設計師、指導者、輔助者。而在此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是任務的承辦者,運用自己已有的經驗發現問題,在發揮自我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始終處于學習與探究的狀態,而教師與學生又始終處于良好的多維互動模式中,在這種模式中學生能更好地對課程產生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效果。
1.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如今大量電子信息的沖擊下學生更喜歡關注時尚變換的信息,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一些在我們看來很有魅力的篇章對于學生來說卻沒有多大的吸引力。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師需要精心設計任務,讓學生帶著好奇心走入教師精心創設的任務中,在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過程中,學生深入學習情境之中,隨著任務完成的逐步深入,學生會不自覺地被古代文學現象、文學作品所吸引,會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地去完成任務。因為大多數學生都有對美的感悟、都有不斷學習探索知識的愿望,一旦在情境的引導下深入任務,他便想要在這個自己所付出辛苦的任務上去繼續探索,去探索某種文學現象或作家作品所體現的文學內涵。在完成任務之后,學生在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過程中,教師可適當設立激勵模式,這樣在學生每一次完成任務之后都會有一種滿足感,久而久之,會轉變為一種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進而產生對學習的興趣。
2.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傳統的中國古代文學課堂中,教師一般是“獨白式”的講授模式,學生被動參與或根本不參與,課堂中較少有互動。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學生在每一次接受任務、完成任務、接受評價的過程中都要與教師有互動,教師在全過程中基本是扮演著導師的角色,亦師亦友,這樣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會有很多。學生既能享受到教師一對一的輔導,又能感受到教師對自己任務圓滿完成的期待,在此影響下,學生會對教師設計的任務甚至這門課程都特別用心,以此教師可以真正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在互動中學習。
3.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拓展學習內容
在教改的“春風”影響下,很多課程培養方案都做了修改。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學時也作了壓縮,這樣設計到底科學與否我們暫不做評價,但是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面對知識含量極大的課程內容,教師在課堂內講授的內容極其有限。如何讓學生學到更多的內容呢?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采用就可以拓展課內學時,教師設計任務,相當于學生在課下與教師一起備課,一起互動,一起學習,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
二 任務驅動法教學設計技巧
教師首先要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很多教師自己設計的任務自己都不感興趣,如果與學生換位自己都不愿參與,這樣的任務學生也不會配合你。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技巧:
1.任務難易程度適中
教師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設計任務時,難易程度要適中,要符合學生的接受特點。太簡單的任務難以激發學生的挑戰性,太難的任務學生又不愿意承擔。所以一般教師可先由外圍去導入,然后逐步以階梯式遞進的方式去接近核心知識,這樣符合學生接受規律。如講到屈原與楚辭,教師可先讓學生搜集有關屈原所處時代楚國的政治經濟外交等情況,接下來搜集屈原的生平思想,讓學生在課堂中彼此分享,然后再逐步去接近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這樣學生在逐步推進的任務中逐步獲得知識與成就感,最后接近核心內容講解時就已經將外圍知識都消化了,那么教師講解就事半功倍了。
2.任務設計要知己知彼
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獨具匠心、知己知彼,知道學生最關心最感興趣的是什么。這樣教師在課堂中與學生溝通會更有效,教師布置的任務學生也會更加配合。如教師可在所代課班級先創建一個微博群或QQ群,像一些讓學生做的微作品評論或舉辦的實訓活動VCR,就可以在微博群里分享。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評論或小論文或是一些其他的作品在微博中被點擊、被其他同學分享,這樣會激發學生的成就感,讓學生逐漸對教師布置的任務感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并完成任務。
3.任務設計采取小組合作模式
一個人再優秀不會有一個團隊優秀,團隊一起完成任務可以彼此相互監督、相互促進,而且團隊合作可以增強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同時集思廣益。所以教師在設計任務時最好采取小組合作模式,這樣小組成員間相互監督相互帶動,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務。
三 任務驅動教學法實施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階段可分為任務導入、任務實施、任務評估階段。
1.任務導入階段
教師在導入任務時要精心設計,要讓任務導入能引人入勝,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如講到《詩經》這一章,將學生最耳熟能詳的詩作展示給學生,這樣首先在《詩經》與學生中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學生接受任務時,因接觸到自己所熟悉的詩歌,會有小小的自信感,同時對他們即將學習到的內容會更有探索的熱情。
2.任務實施階段
在此階段,教師在任務設計時,可以采取一些新鮮的模式。如接下來講到詩經的內容時,有愛情詩、戰爭徭役詩、宴饗詩等,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分別展示各自所收集的詩經作品,然后可分階段進行《詩經》誦讀大賽、《詩經》作品賞析座談會、《詩經》記誦之星大賽、開心狀元之《詩經》微電影創作等活動。這些實訓內容的展示時間可靈活掌握,豐富學生業余生活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熟悉《詩經》作品,掌握《詩經》作品的藝術特色,增強鑒賞《詩經》作品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3.任務評估階段
當學生任務完成后,教師評價首先要認真、及時。教師的評價要在學生期待最熱切時給予,此所謂合時,因為學生一般在提交了任務之后,最渴望教師能最快給予回復,這時的及時回復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其次,評價要適當,既不能打擊學生積極性,也要指出學生的不足;最后,評價體系要有針對性。教師在設計評分標準時可從應知、表達、創新、團隊合作等方面分情況進行評價。
在講授中國古代文學的過程中,除了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外,還應與討論法、講授法、自主學習法等方法相結合。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