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詞匯教學歷來是中國教師的一大棘手問題,教學效果也往往事倍功半。針對此問題,本文筆者在實踐中總結了一些英語詞匯教學策略,旨在幫助教師突破英語詞匯教學瓶頸,增強英語詞匯教學效果。
【關鍵詞】英語詞匯教學 策略 突破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0-0065-01
英語教學工作者避不開英語詞匯教學的問題。若將英語這門語言比作摩天大廈,那么英語詞匯就是那無數的磚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英語教學者而言,英語詞匯教學可以說是整個英語教學中的重頭戲,切不可隨意為之。因此,探討英語詞匯教學策略實為必要之舉。筆者長期從事英語教學一線工作,經過摸索總結了若干英語詞匯教學策略,現闡述如下,以起拋磚引玉之效,供大家討論和修正。
一 教師應加強自身英語詞匯學理論知識修養,將其應用于英語詞匯教學實踐
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教師,要解學生之惑,首先要做到自己無惑。教師要形成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要站在理論的高度來進行教學實踐。
英語詞匯學是一門系統地講解英語詞匯學知識的學科,是英語教師的必修課。筆者以武漢大學林承璋教授主編的《英語詞匯學引論》為例,該教材以現代語言學理論作為指導,以英語詞匯為研究對象,著重論述英語詞匯的來源、發展、現狀及其研究方法;分析英語詞匯的結構、類型、意義、理據、相互關系、語義的變化方式、過程及用法;研究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的差異;還對英語習語的特點、分類、語義以及英語詞典的發展和使用都作了較詳盡的闡述,并提供了大量的例證。倘若教師能系統地掌握這些理論知識,并將其靈活、巧妙地應用于英語詞匯教學實踐,將會有登高俯瞰的視野,無疑是有效進行英語詞匯教學的前提。
二 引導學生關注詞語的搭配
詞的搭配關系主要指詞與詞之間的橫組合關系,即什么詞經常與什么詞搭配使用。據筆者觀察,學生容易忽略詞語的搭配,在使用時往往驢唇不對馬嘴,違背語法規則或詞匯的語義特征。作為教師,應在這方面下工夫,給學生以正確引導。如He elapsed a week ago. 該句中elapse雖作不及物動詞用,符合語法規則,但其主語不能用帶有[Human]語義特征的詞,而只能用time一類詞,如a week,two years等。再如He frightened that he was coming. 從語法規則的角度看,這句話是錯誤的。因為語法認為frighten的后面不可跟that從句。由以上兩例可看出,詞語的搭配需要豐富的詞匯和語法知識,稍不留神,就會掉進陷阱。教師應在平時教學工作中利用自己的詞匯學知識給學生以指導,避免學生步入詞語搭配的誤區。
三 適當向學生講解英語構詞法知識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英語詞匯多達數百萬,教師不可能盡數向學生講解。這就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自主學習。教師的主要職責在于教授學生一定的英語構詞法知識,讓學生將其運用到學習實踐中去,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英語構詞法中講到prefixation(前綴法),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常用的前綴的意義,這樣學生在碰到相應的生詞時不查字典也能推測出其含義。如前綴a-的意思是“缺乏,沒有”,pan-的意思是“泛”。如果學生知道theism(有神論)這個詞,并且掌握了a-和pan-這兩個前綴的意思,就不難推斷出atheism和pantheism的意思分別是“無神論”和“泛神論”了。
筆者希望廣大英語教師嘗試著向學生傳授英語構詞法知識,只要學生積極配合,教學效果定會呈幾何級增強。
四 幫助學生加強易混淆詞匯的辨析
教師在講解英語詞匯時,應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搜集易混淆詞匯,幫助學生進行辨析,從而達到正確認知和使用的目的。筆者認為,英語中易混淆詞匯主要分為音近詞、形近詞和義近詞。如英語中作為動詞的resume是“重新開始”的意思,作為名詞的resume是“簡歷”的意思(來自法語),教師應告知學生這兩個詞是同形異義詞,并非一詞多義現象。再如imaginable、imaginative和imaginary這三個形近的形容詞,意思分別是“可以想象的”、“富有想象力的”、“虛構的”。學生往往對這類易混淆詞匯認識不清,概念模糊,這就需要教師一針見血地指出它們之間的差異,讓學生在比較中加強認識,在比較中出真知。
總之,英語詞匯教學策略需要教師在經年累月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不斷完善和發展。教學策略因人而異,每位英語教學工作者都可以提出自己個性化的英語詞匯教學策略。筆者就此問題提出以上幾點建議,希望各位同行討論,以幫助筆者將英語詞匯教學策略不斷補充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司顯柱.關于“大學英語”教材審定與選用制度研究的思考[J].外語教學,2009(2)
[2]周燕.中國高校英語教師發展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3)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