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是世界上普及范圍最廣的語言,而英語這門語言的語法,自誕生以來經歷了許多階段性的發展,自身形成了內在的具有美學概念的語法系統,而作為中國的學生,對英語學習最大的困難就是口語表達,為了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學習英語口語,本人提出個人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語法教學 口語水平 看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0-0069-01
一 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口語問題
首先,判斷學習語言成功與否,取決于是否將這門語言應用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英語已經成為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學生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大量地關注聽、讀、寫,卻完全忽視了“說”這一重要的部分。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就有太多“啞巴英語”的情況出現。所謂“啞巴英語”,就是指在正常的英語考試和書面測試中往往取得高分成績,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卻無法使用這門語言進行最日常的交流和溝通。
其次,學習英語還存在一種普遍狀況,就是口語水平非常的生搬硬套和錯誤百出,常常連最基本的主謂賓搭配都混淆,出錯之后,又由于膽小或羞愧,更加羞于啟齒,于是便形成惡性循環,使得英語口語水平更加難以提高。
二 英語語法怎樣提高口語水平
1.通過語法加強句子結構認知
英語是一門優美的語言,不僅僅美在其審美化的書寫,更美在其優雅的發音和句子結構上。對于第二語言的學習者,了解一種新的語言結構對于其學習是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這一點對于口語學習來說尤為重要。掌握所學語言的結構,可以在學習者的思維結構里樹立最基本的概念,使得學習者可以發揮主動性加深認知和記憶,對于口語訓練最有幫助。只有對英語句子的結構了如指掌,才能全方位地把握英語的表達方式,從而提高口語水平。
2.通過語法提高構詞成分認識
每一門語言都有獨特的結構,英語語法不同于漢語語法的最大一點,就是英語是一門非常講究時態的語言,有著時間軸的明確概念。在英語的時態概念里,每一件事件的陳述都有著鮮明的時間概念,這一點在漢語的表達中常常忽略。于是,學會對英語這門語言的時間概念的表達,是學習英語口語表達的基礎點。英語不同于漢語通過不同的助詞來表達不同時態,而是通過使用不同的動詞來表達不同的時態,這種方式對許多初學者來說是陌生的,甚至是不能理解的,只有通過對這門語言的語法概念中時態的把握,才能真正有效地理解這門語言的表達方式。無論是一般時態、過去時態甚至將來時態雖然界限分明,但是語言概念仍舊有其特別的地方,因此,在虛擬語氣和從句學習中更加要注意區別和使用,否則就會犯“想當然”的錯誤。
通過對語法知識的詳細學習,尤其是英語語法構詞部分的深入了解,會對英語的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各個成分的用法以及各個部分所承擔的意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只有把握英語中構詞成分,才能對詞性成分有更深的理解,只有在理解和充分記憶的情況下才能在口語訓練的過程中,運用構詞概念的幫助來解決口語訓練的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問題。
3.通過語法鍛煉口語陳述習慣
口語表達不同于書面表達的最明顯一點,就是口語表達更具有靈活性和適用性的特點。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只有對最基本的結構問題系統學習后,在頭腦中形成既定模式的理解,才能在多變靈活的口語表達中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根據不同表達情境選擇合適的表達框架,這其中包括嚴格的訓練和巨大的耐心挑戰,需要學習者付出艱辛的勞動和汗水。因為語法結構的學習從最基礎的部分起是很系統但充滿細節的整理,只有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嚴格地管理自己,對結構學習時常進行整理、反思和總結,才能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達到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三 英語語法提高口語水平的實際效果
大學英語口語教學通過不斷的口語訓練達到一定的效果,其中包括計時話題討論、有效情境演示、口語系統訓練、口語朗讀訓練等各種有效創新方式貫穿課堂教學的過程。在掌握語法的基礎上,系統地鍛煉口語水平,根據自身不同的階段,選擇與自身水平相適應的訓練,在此期間,充分保證學習時的互動性語法口語練習,就會在不斷的交流和溝通中激發學習興趣和保持學習英語口語的積極性,可以將所學過的知識靈活的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通過互動性的語法口語的訓練和要求,可以避免學生因長期空洞和反復的填空、句型、閱讀、作文練習而帶來的枯燥和焦慮感,保持熱情和學習的活力,從真正學以致用的角度,憑借語法學習讓學生真正提高口語水平。
參考文獻
[1]石于瀚、熊淑英、程維娟.通過英語語法教學提高大學層次學生口語水平的方法探討[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2]張愛春.互動性大學英語語法口語練習[J].安順學院學報,2007(2)
[3]孫麗偉.大學英語語法課堂中的口語訓練途徑[J].海外英語,2012(18)
[4]宋月琴.英語語法隱性教學與顯性教學效果對比研究[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5)
[5]黃和斌.英語語法的宏觀思考[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6)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