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語傳統教學法中較為重視的是對教學內容的講解,但日語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應用能力在當今社會更加受到重視,單一傳統的日語教學法將不能適應外語教學。因此,應改革日語傳統教學,探索日語課堂教學新模式以適應課程改革的新要求。
【關鍵詞】日語 傳統教學 模式 探索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0-0075-02
如何將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與日語傳統教學相結合,如何將語法與口語表達和學生應用能力相結合,筆者通過對一堂課的教學實踐進行初步探索,摸索出一些日語課堂教學的新模式。
一 傳統日語教學法
外語教學法經過很長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各國在外語教學法方面都有自己的探究,教學法也層出不窮。日語專業的主要教學方法有直觀教學法、問答法、結構法,這些教學法是在外語教學情境下,培養學習者把外語直接于語義達到掌握的目的。
二 日語傳統教學的弊端
1.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日語傳統教學一直保持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黑板板書講解,學生翻譯,用母語解釋外語,理解段落,學生做筆記做作業的教學反饋,對外語教學來說是一種滯后的教學模式,它需要進一步的改變和發展。在這種模式下,我們都能很明顯感覺到學生仿佛變成了“吃現成飯”的角色,直接吸收老師講的內容,被動接受,教學的主體變成老師,學生則是客體。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并未通過他們表達后得到傾聽,這對于激發學生語言學習主動性是不利的,學生只會覺得語言學習是枯燥的。
2.教學內容
學習日語的學生會在中高年級參加國際日語能力測試,大部分老師也是看準目標,在課堂上會穿插詞匯語法的學習,雖在考級中學生在分數上占了優勢,但一旦考試通過,部分學生就會失去繼續學習的興趣。
3.教學對象
現在大部分的中高等院校的日語專業班級人數大多在30人及以上,若需要在課堂上進行一對一的對話和交流,課堂僅有的45分鐘是遠遠不夠的,在這種條件下,授課老師必須要有更好的交流方式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三 以日語精讀第二冊「大學とは」為例,探索日語課堂教學新的模式
1.以日語精讀第二冊「大學とは」為例,運用各教學法進行教學
本課主要是講一位大學日語老師引用他學生的一篇文章,將大學定義為三:「充電器であること」、「模擬社會であること」、「第二のふるさとであること」。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這三個比喻的同時,分享自己對大學的定義和理解。通過對文章的學習認同這三個比喻的同時,給出自己相同的認識和體驗。
教學對象是高職院校四年級的學生,課堂上是課文理解階段。授課第一部分是將最后一點「大學とは第二のふるさとであること」提前講解,本部分主要采用認知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讓學生比對故鄉和第二故鄉的概念,以日文故鄉的詩來激發學生對故鄉的認知,讓學生在詩的情境下表達出自己對家鄉的情感,并進一步理解母校給予學生的成長和歷練,讓學生用日語說出對大學的感情。通過這部分學習,一些學生給到了比課文更好的詮釋:「大學は卒業しても帰りたいところです」、「大學は母のように、第二の生命を與えた」等。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第一點「充電器であること」,給學生的是幾張圖片,大學圖書館和各種社團活動,讓學生自己通過已有知識理解圖書館、各種社團存在的意義「そこに大學の存在が、役割を果たすのである」,再得到新的認知,即這都是學習充電過程。對于文章的第三部分「模擬社會であること」,采用兩種知識導入形式,一是對此社會與模擬社會的區別,二是讓學生說出自己在這個大學中的人際關系,給學生這四年內大家一起參加的活動的影像,學生通過這些說出自己的回憶,對比出與社會的不同:「ここでできた友達が一生忘れない友です」、「社會が複雑で、學校よりそういう甘いものじゃない」、「學校、この小さな社會を通して、大きいな社會に出るのはもうそんなにこわくないよ」等。
此課教授之后,筆者還做了一個簡單的調查,對全班37位學生進行匿名的問卷調查,對于這篇課文印象最深的是哪部分,有34%的學生對第一部分印象最深,20%的學生對第二部分印象最深,46%的學生對第三部分印象最深,分析這三部分所用的教學法可知,第一部分認知用的是情境教學法,第二部分為直接法、問答法,第三部分運用的是認知法和提問法,然后再分析學生情感得知,學生在大學里印象最深的是周圍的同學,情感能夠在教學中得到共鳴,是學生對此內容印象深的原因之一。
2.探索日語課堂教學新模式
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階段,每種教學法的側重都有所不同。應將各種教學法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融合,而不是一味地使用單一教法,在學生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對其要學的內容進行輸入,讓學生以適當的形式輸出,及時有效地內化知識。當然也不能摒棄傳統的教學法,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目的、手段和對象,運用最適合的教學方法,才能在課堂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治英.外語教學法的優化選擇與綜合運用[J].外語教學,2000(1)
[2]楊冰.談大學英語中認知法教學模式的應用[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