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直接影響著學校的辦學質量和發展。高效課堂是指在常態的教學過程活動中,通過教師的積極引領和學生的積極主動的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發展最大化的課堂教學活動。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打造高效課堂。
一 師生角色的轉變
很多教師認為,教學就是“我”教“你”(學生)學。在教學中總抱有這種思想:教師教完了,學得怎樣是學生自己的事。這樣的師生關系好像是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地位,然而這種思想其實是害了學生,也害了教師;學生對老師所教的掌握得怎樣,全然不知;教師對自己教的效果也全然不知。那還談什么課堂的有效和高效?
要全面落實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打造高效課堂,師生角色的轉變必須落實。教師應從一個健談的“講者”變成循循善誘的“引導者”,從一個循循善誘的“引導者”變成共同探討的“學習者”。或者可以說教師是一位善于啟發引導的最優秀的學習者。學生應從一個言聽計從的“學習者”變成一個富有個人見解的“講者”,從一個富有個人見解的“講者”變成一個尊重他人的“合作者”。師是生,生亦是師,教學相長、和諧發展,才能達到課堂高效。
這樣,師生角色變了,課堂45分鐘的分配也隨之發生變化,教師占有的時間可從原來的40分鐘變成10~15分鐘,學生占有的時間可從原來的5分鐘變成30到35分鐘了。但要提醒的是,教師占有的時間是少了,但并不是輕松了,而是意味著更累、更緊張了,課前備課的量更加大了。
二 課堂目標的定位
一堂課,應該安排多少教學目標?有人認為量多為好,理由是講得少學生掌握得也只有極可憐的一些,講得多的話學生總能掌握得多些。其實,一個容器,如果你使勁塞的話,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竹籃打水一場空。同理,45分鐘內,教學目標越多,教學效果越差。
要打造高效課堂,課堂教學目標的定位必須落實。筆者認為,一堂課學生有一得足矣。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鉆研、同學的討論、課堂的鞏固,在學生腦海中已經留下了深深的痕跡。課堂掌握了,課下輕松了。通過對話交流,教師對每位學生的掌握情況也了然于胸,布置作業、個別輔導針對性也就強了,一位優秀的教師絕不會讓過多的“垃圾作業”去擠占學生的自由支配時間,給學生減負了卻有高效的收獲。但也要注意,教學目標的確定也要依學情而定。定多了,學生吃多了要吐出來;定少了,學生又吃不飽。
三 課堂模式的選擇
有的教師,他的課堂模式永遠只有一種:講——練——講。其實,課堂教學模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根據授課內容、教學目標、學科特點、學生情況等方面選擇最適合學生掌握知識的課堂模式。如示例演練模式、討論模式、作業模式、答疑模式、觀摩模式、實驗模式、提問模式、自學模式、激勵模式、合作參與模式等,只要是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課堂模式,都可以大膽地采用。
隨著多媒體進入課堂,越來越多的教師喜歡采用多媒體教學課堂模式,這是好事。但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教學模式不可濫用,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用多媒體來上,也并不是用了多媒體教學模式效果就特別好,多媒體教學模式要合理地選擇運用。
教師還可以依據自己的教學特點以及自己任教的學科特點,創造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四 教師課堂結構、知識結構的重新構建
高效課堂需要科學的學法指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打造高效課堂的今天,教師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更應該指導學生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傳統的教學重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的講授不易打動學生,導致教學的實效性差。教師應重視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而這些學習方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課堂教學要堅持以學為主、以練為主。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果。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都是教學的主導,以點撥啟發為主,通過合適的形式使學生完全動起來,積極參與到學習之中,讓這種主動的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課堂上學生的練習是主線,練習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生生互動,也可以是師生互動。教師僅起主持人的作用,環節的導入、時間的控制、爭議的評價等都可能是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一種途徑。這個環節,教師應當視具體情況給予學生合理的評價,以練習來強化課堂的互動,并通過這種練習達到課堂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以便更好地把握學生對本課學習目標的掌握情況。
課堂教學改革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教師需要主動轉變師生角色,合理定位教學目標,恰當選擇課堂模式、教學方式方法、組織形式、課堂制度等,從而使得課堂教學變得充滿生機。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