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一個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同樣,培養(yǎng)一個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從小堅持不懈地訓練和培養(yǎng)。
一 課題的提出
一年級時,我們采用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們都愛上了閱讀。二年級時,如何讓學生保持良好的閱讀興趣?經(jīng)過大量查閱資料,我們認為,老師應對學生的閱讀過程進行指導,讓學生在大量閱讀的基礎(chǔ)上習得一些閱讀策略來保持閱讀興趣,進而從書中汲取真、善、美的人文素養(yǎng)。
二 理論基礎(chǔ)
1.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從學生達到一定的閱讀量開始的。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量,愛上了讀書,再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與指導下,學會運用一些閱讀方法,就能達到“質(zhì)的飛躍”,逐漸形成閱讀能力。
2.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和自主學習理論
建構(gòu)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從小打基礎(chǔ)。教師需要幫助孩子們建立一些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閱讀積木,為孩子們能夠順利在日后的框架式的自主學習方式中學習。
3.以認知科學為基礎(chǔ)的閱讀理論
認知科學強調(diào)意義建構(gòu),強調(diào)激活學生已有的閱讀背景知識和教學閱讀理解策略,特別強調(diào)教師專家式的引導作用。
三 研究方法
1.文獻法
閱讀教育學、心理學、閱讀理論,力求讓老師對學生的閱讀進行科學的指導。
2.調(diào)查分析法
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調(diào)查,以便實時調(diào)整閱讀教學。
3.行動研究法
全組老師針對學生面臨的閱讀問題——閱讀的有效性,特別是閱讀方法的形成進行探討、實踐、反思,從而讓學生學會一些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其保持閱讀興趣。
四 研究過程
1.精挑細選,確定閱讀書目
《新課標》認為:“引導學生養(yǎng)成課外閱讀的習慣,使他們不畏懼閱讀長篇著作,而且逐步對經(jīng)典名著產(chǎn)生興趣。”讓小學生多讀古今中外經(jīng)典,得到各種文化的滋養(yǎng),讓他們開闊眼界,拓展思維,進而為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發(fā)展奠基。因此,筆者選擇《聲律啟蒙》、《國學經(jīng)典》、“鄭淵潔童話系列”、《小屁孩日記》列為年級必讀書目,并且進行班級間的“漂書活動”;把《安徒生童話》、《成語故事》、《格林童話》、《小木偶奇遇記》、《小豬唏哩呼嚕》、《伊索寓言》等列為班級選讀書目。
2.仔細求證,定準閱讀目標
經(jīng)過反復查閱資料,結(jié)合二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和學生的具體閱讀狀況,我們認為,二年級學生要達到的閱讀目標是:(1)有自愿閱讀的熱情。(2)有在閱讀中積累詞、句的意識和習慣,并且能運用到寫話中。(3)具有初步的“讀—思—寫”結(jié)合的意識。(4)初步學會運用一些閱讀方法,如猜測法(推理和想象)、提問—問答法、摘抄法、讀思結(jié)合法、讀憶結(jié)合法(背誦和復述)、讀寫結(jié)合法等。
3.認真探索,嘗試閱讀模式
閱讀是否有效,其落腳點在于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否真正得到提高。開始我們采用讀書單的形式來研究閱讀課堂,檢測學生的閱讀情況。幾次試驗后發(fā)現(xiàn),這種所謂的指導性測試對二年級學生的閱讀的作用不大,畢竟學生年齡小,生活積累少,光靠學生讀后去悟、答題是不行的,必須要有老師的指導、點撥和引導。
之后,我們又大量查閱文獻,反思課堂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形成是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構(gòu)成的,就像小孩搭積木一樣,任何一個模型都是由一塊塊積木搭建而成的。于是,我們嘗試“積木式閱讀教學模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學需要選取“積木塊”——特定素材(閱讀材料和閱讀方法),采用“支架式”教學(示范、講解),幫助學生根據(jù)一定要求,或興趣愛好,或能力基礎(chǔ),對所選素材進行各種形式的組合來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
實驗準備:孩子閱讀能力的形成是由幾大模塊組成的,老師教學課外閱讀課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搭建閱讀能力形成的“積木塊”——“基本積木塊”(朗讀、推理、摘抄)、“復合積木塊”(讀思結(jié)合法、讀憶結(jié)合法、讀寫結(jié)合法)、“特殊積木塊”(為適應考察閱讀能力而形成的基本規(guī)則),并且慢慢地教會他們達到自如地運用這些“積木塊”的能力。針對二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們只傳授“基本積木塊”,即猜測法(推理和想象)、朗讀法、提問—問答法、摘抄法、復述法等。
實驗步驟:雖然每次課的內(nèi)容不一樣,需要訓練的閱讀方法不一樣,但是為了讓孩子學習“基本積木塊”,給孩子一定的印象,我們強調(diào)“一課一得”,并且規(guī)定了“積木式閱讀教學模式”的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1)學生自讀,了解內(nèi)容。讓學生根據(jù)閱讀指導題或提綱,獨立讀書,了解內(nèi)容。(2)教師示范,傳授方法。全班學生不一定都會明白,但是根據(jù)“差異教學”的原則,讓“優(yōu)秀生”先行一步,為后面的小組合作打基礎(chǔ)。(3)小組合作,嘗試運用“基本積木塊”。教師引導巡視,可以適時引導“后進生”或?qū)W生學習有偏差的地方。(4)展評學習,共同提高。即讓學生在師生、生生的交流和評價中習得“基本積木塊”。
這樣,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獲得一些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如在《聲律啟蒙》的學習中強調(diào)讀憶結(jié)合法的學習與運用;在《朱塔奇遇記》中讓學生習得跳讀法和摘抄法的閱讀策略;利用《小屁孩日記》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讀寫結(jié)合法等。這樣,學生在老師有意識的引導下,習得一些閱讀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方式,為寫作打基礎(chǔ)。
4.組織各種活動,推動閱讀
第一,班級朗讀競賽: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良好的語感,搭建、鞏固“朗讀法積木塊”。
第二,“好書推薦”: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嘗試運用一些閱讀方法,進而愛上閱讀。
第三,“讀書節(jié)活動”:“經(jīng)典伴我行”的讀書節(jié)活動讓學生明白了古詩、童謠、聲律啟蒙、“鄭淵潔童話系列”等不僅可以讀、可以背,還可以唱、可以表演、可以做游戲。現(xiàn)在,學生的讀書熱情更高了,對讀書更感興趣了。
第四,“閱讀明星”的評選活動:期末,評選“閱讀明星”,把閱讀活動推向高潮。
五 研究成果
1.學生方面
第一,閱讀量大增。從期末閱讀調(diào)查表顯示,兩個學期,學生讀書最多的閱讀量超過100萬字,最少的也已達到近40萬字。
第二,朗讀水平提高,語感增強,95%的學生能拿起一本無拼音的書,按照語意停頓讀書,說明學生已掌握了很多“語匯積木塊”。
第三,“真善美”的欣賞能力得到提高。培養(yǎng)學生注意觀察、善于表達的能力,也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讀書的同時陶冶高尚的情操,學會做人。
第四,很多學生在閱讀中有意識地運用一些閱讀方法,如利用《我愛讀書》來運用“摘抄—積累法”、“讀思結(jié)合法”等。
第五,學生的表達能力顯著增強。學生運用了“摘抄—積累”法后,把文章寫得具體、優(yōu)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2.教師方面
老師的教研能力得到了發(fā)展,教研水平得到了提高。
第一,我們在摸索中前進,在前進中摸索。在探索—實驗“積木式閱讀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全組老師在“探討—編寫—實踐—反思”的過程中求索,從“讀書單”到“導讀案”(匯編成《快樂閱讀》),在實踐中積淀,在積淀中前進—智慧引導學生閱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保持閱讀興趣。
第二,為了指導和檢測閱讀效果,老師們積極探討、研究,編寫了《快樂閱讀》、《我愛讀書》、《我愛寫話》、《二年級目標檢測試卷》。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