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電視文化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自播出以來,帶動了全社會動手寫漢字的熱潮,它以競技的方式讓我們體會到在大數據時代,漢字書寫依舊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方式在吸引著中國人的注意力。信息化的強力介入,只應改變我們的生活節奏,而原本自然的文化傳承模式應在溪流中得以展現。一筆一畫書寫的漢字,如同一步一步行走的人生,更似一點一滴發展的國家,穩中求進,弘揚傳承著民族的文化精髓。這個節目引發了學術界對語言文字現狀與未來走勢的思考,也讓我們帶著更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再看中國語文教育模式。
語文教學作為基礎性學科,它所受到的重視是有目共睹的,它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即語文教育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指語文教育對于學生的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用競賽的推動方式,通過學校選派學生的方式積極參與,展現現階段學生的真實漢字儲備水平,來與觀眾形成有力對比,從而激發全民學漢字、回歸手寫體的熱潮。它的成功即顯示出了語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較好結合,為語文教育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準確方向,讓語文教育走出書齋課堂,走進身邊世界,為今后語文教育發展的前沿性動態研究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一 尋找漢字書寫的情感回歸線
從孩子們點、橫、豎、撇、捺的學習,到將其組合成為一個又一個的漢字,然后匯聚成一句又一句的話語,再到整理出一篇又一篇的文字,這個學習的過程在孩子的腦海里已形成了固定的程序。在語文教學的初級階段,孩子們尚能懷揣著對漢字的好奇和寫一手干凈漂亮字的欲望,來全身心投入的學習。但是到中級階段即初中以后,學生們有能力使用數碼產品,孩子們也更傾向于動動手指敲擊鍵盤來代替手稿,將漢字輸入電腦打印成文更有效率而且更便捷。因電腦輸入法聯想功能,很多字即使你不會寫、不認識也能自動被聯想出來,這就造成了太多人在真正需要書寫時提筆忘字。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考查的主要內容就是文字書寫的準確性,參賽的選手大多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中學的佼佼者,但這些基本功最扎實的學生們依舊頻頻出現“提筆忘字”的尷尬:有的把“咋(zé)舌”寫成了“咂舌”,有的把“髖關節”寫成了“寬關節”,有的不會寫“甕中捉鱉”中的“鱉”字。但現場觀眾也陷入了自己竟然無法落筆的錯愕之中。節目組在現場觀眾席中特設了“成人體驗團”,他們與選手同步測試,結果也未如人意。如“癩蛤蟆”、“成人體驗團”的正確率只有30%。而生僻詞出現時,錯誤率就更驚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通過對正確的書寫漢字的考查和宣傳,對國人自我意識的覺醒進行了一次強有力的撞擊,同時對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有重大意義。
二 摸清語文教學的文化脈絡圖
“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作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宣傳語一語道破了民族文化傳承的瓶頸所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在教學中比比皆是,不能深入淺出地攜同學生進行更高一層的探究,停留在書本文字表象之中而無法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節目邀請國內語言專家擔任裁判和解說,央視著名播音員輪番擔任讀詞考官,在選手書寫漢字的同時為觀眾講述一段由漢字引發的典故,將賽場打造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平臺,競技中體現中華子孫英才輩出,畫面后敲響全民漢字書寫的決心。人文教育與競技賽事的巧妙結合,既緩解了比賽的緊張氣氛,又突出體現了語文教育中的“人文性”。
漢語秉承著“形變而魂不變”的原則,隨著歷史的推進記載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猶如一幅幅唯美的畫卷生動地鋪展開來。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從古代漢語單音節字占大部分到現代漢語中雙音節詞,在最初“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的基礎上,經過了隸變、簡化等重大變革。如漢字構造中“形聲”和“會意”的規律,可以讓學生在未知的情況下根據漢字規律推理出來,“婉孌”即:“‘美好的樣子’基本和‘女’這個偏旁有關,峰巒、鸞鳳和鳴的聲旁都是‘亦’,‘婉孌’就是這樣寫出來了”。可見,在單純的識字書寫教學中引進漢字規律及文化背景的滲透,將在一定程度上啟發鼓舞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及新鮮感,有太多的故事等待著他們來聽、來講。全民普及一口流利的漢語、一手瀟灑的筆跡,將文化軟實力做強、抓牢。
三 搭建文像并茂的教學新格局
語文教學是基礎教學中趣味性最強的學科之一,因為它涉及大量的故事性內容。在智能化、自動化的多媒體教學模式中,應啟用網絡平臺來為語文教學錦上添花。在講解過程中,如有相關內容需要則可進行鏈接視頻播放,在第一時間將知識信息以形象的影像傳播到學生的思維意識中,學生也必將留下深刻印象。如對四大名著的講解,即可通過相關章節的劇情播放來加強學生對人物刻畫的理解以及進一步的認識。即追求有聲狀態下的文字教學模式,讓油墨文字轉換成生動的影像,讓歷史故事直播班級現場,共同關注、共同分享、共同評議。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成功是語文教育創新發展的一個有益探索,現今泱泱中華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在國民有所察覺之時,我們應趁熱打鐵,借助媒體之力、借助智者之智呼吁以有代表性、有教育性的活動為載體,喚醒沉睡的文化傳承意識,身體力行地實踐有方向、有措施的教育改革。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