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本解讀文本,通過互文本間的閱讀,深度參與文本,切入豐富學生的體驗,探尋文本解讀的方式,讓學生于體會中融合,于補寫中充實,于辯論中深入,于遷移中貫通,進而真正做到吸納、內化和建構,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走向真正有效的解讀。
【關鍵詞】互文性 文本解讀 有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0-0101-01
“互文性”,又稱為“文本間性”或“互文本性”。互文性理論注重將外在的影響和力量文本化,它以形式分析為切入點,最終讓自己的視線擴展到整個文學傳統和文化影響的視域之內,即一個文本的互文性到主體的互文性再到文化的互文性的邏輯模式。
以“舌耕為業”的教師必須以合適的方式找到解讀文本的有效途徑,互文性解讀的意義在于彌補讀者不夠豐富的現實經歷,用“文本”解讀眼前的文本,借一雙“慧眼”,即借另一文本以達成我們解讀文本的目的。那么,在互文性理論的啟示下,以怎樣的方式在課堂進行文本解讀呢?
一 于體會中融合
學生與文本之間有時存有難以跨越的溝渠,我們深知有些作品必須是經歷人生的某種歷練后才會真正體會,但不可能所有的作品只能等待時間來論證。那么,我們應怎樣讓學生體會作品的真正意義,應先體會相似“文本”再來體會所學文本。
通過創設一種情感與認知相互促進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表現和體驗中有效地獲取知識并獲得情感體驗。體會的內容包括:內容的理解、人物的分析、主題的認識、語言的品味、作品的意義、文章的評價和由此產生的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觀點。一般流程是:創設情境,觸發體驗——品析語言,體驗細節(情感)——資料介入,深度體驗——平等對話,表達體驗——總結評價,升華體驗。第二個環節的實施必須用相似的文本介入,才能得以真正領會。
二 于辯論中深入
辯論式教學方法是一個將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和課后總結有機結合起來的教學過程。第一階段是導讀,在每個單元教學內容開課前,教師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閱讀一些書籍,查找相關的信息、資料等。首先,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收集整理一些資料發給學生。其次,列出文中的相關問題,讓學生仔細閱讀文本,與文本進行深層對話,同時吸收各種信息。辯論式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了實際操作運用的環境。在導讀階段,教師只充當“引導者”的角色,指導學生仔細全面的閱讀文本,收集文本的相關信息,為課堂的研討、辯論做好充分的準備。第二階段是課堂提問與辯論的交錯進行。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上,展開一場師生和生生對話。課堂上的“辯論”不同于法庭上的“唇槍舌劍”式的辯論,主要是帶著問題、以批判的態度對所閱讀、查找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進行研討、質疑、評價和交流。最后一個階段是不容忽視的過程,是對某一教學內容的進一步整理和思考,通過對前面兩個階段的教學過程全面系統的分析與研究,使零星的、散亂的感性認識上升為條理性的、系統的理性認識,在交流中獲得個人的獨特體驗,提高閱讀的水平。
三 于遷移中貫通
學習食指的《相信未來》,我們先從橫向去看這一代人,他們生在紅旗下,但沒有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壯舉,十年動亂又陷入了迷惘和痛苦的失望中,他們痛感生不逢時,但內心卻落日般悲壯。朦朧詩也由此誕生,看一個人也可以看見一個時代,看一個時代卻更能看清一個人。由這個時代的普遍情懷使我們看見了食指內心深處的痛楚,也能理解他在痛楚的過程中的不失信心的呼喊。互文文本非常寬泛,文本的范圍可以無限延伸。教師應用適當的材料來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消化和吸收。我們要善于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發揮遷移的正面作用,并結合語境,用已知的知識解答當下面對的文本。
互文性閱讀的最終價值指向是促進原文本的領悟生成,它追求的是質的完美提升。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經驗,并引導他們從文本意義出發,做多向度甚至全向度的接通,進入多維甚至全維的視野,尊重學生,注重內化,最后走出文本,達到語文實踐能力的新的融合與沉淀。同時文本解讀需要觸點,這個觸點就是文本解讀的橋梁,要善于借一雙慧眼,知曉文本與文本的貫通是需要有意構建的,我們在操作時一定要找準互文文本之間的內容與情感表達上的平衡點。這要求操作者必須要有敏銳的視覺、發散的思維、準確的領悟,才可能做到真正貼著文本行走,進入文本深處,能于作品中達到感發生命的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共鳴,師生才能在文本的世界中漸入佳境,真正完成文本的有效解讀。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孫冬香.互文性閱讀構建語文教學新體系[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10)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