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堂應是本真的,因為它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又深刻的。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讓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與感染,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所以,構建生態語文課堂是值得語文教師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 生態課堂 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0-0107-01
初中語文生態課堂是從生態學與系統論的觀點來認識的。生態語文課堂強調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認知、情感、興趣、潛能等方面的發揮,以學生為主體地位開展教學。生態課堂以環境和諧為基礎,以生命的活動為教學的本質,以情感與意志為學習的動力,讓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語文這門課生態的、和諧的美。
一 教學內容要精要,充分發揮文本的價值
課堂教學效果的高低,首先要發揮文本的作用。我們應對文本資源進行充分挖掘,確定課文的重難點,選出最有價值的內容,最切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材料作為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文本的作用。那么,我們如何確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呢?這就需要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單元教學目標等進行,并綜合確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作為教師應先作為一般讀者“走進文本”,認真閱讀鉆研,努力挖掘教材,再“走出課文”。能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依據教學目標的要求,結合文本的特點與課后思考與練習,對課文語言進行深入的體味,確定訓練的內容,如關鍵性詞句、語言積累、寫作手法等。
二 重視朗讀訓練,讓學生善于動口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各種感覺器官是相互作用的。對各種感官調動得越多,個體的學習效果就越好。語文學習中的朗讀是一種綜合的智能活動,它不僅需要用眼看,還要用腦思考等。這樣,在朗讀過程中對課文進行深入的理解與感知的同時,還可以獲得語感,增加語言的積累,讓人的精神境界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朗讀教學突出了教學內容的文本意識與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強調了作品本身應具有的感染力,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精神。如在教學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時,就要求學生分三步開展朗讀:(1)進行了解性朗讀,用瀏覽快速的朗讀;(2)進行理解性閱讀,了解文章寫了什么、為何這樣寫;(3)進行想象性朗讀,結合文本的內容,聯系自己的童年生活實際及其他生活積累,想象出文中景物的秀美誘人、生活的自在有趣。
三 關注情感體驗,貫徹以生為本理念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以生為本”。文學作品是作者情感的結晶,我們應讓學生從優秀作品中汲取營養,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是貫徹與落實“以生為本”理念的具體表現。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對這篇小說主旨的理解是這篇課文教學的難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就讓學生反復地閱讀文本,緊緊地抓住小說的情節。從故事的開端到發展乃至于高潮與結局,都要求學生認真地進行閱讀,通過讀來感悟。因此,教師不能再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去干涉學生的讀,而要與學生一起讀,一起討論文中的人物,分析他們的形象,為理解文章的主旨奠定基礎。在讀后的交流中發現,雖然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歧較大,但說明這是他們真實的情感體驗。其中有的學生說這是純粹的金錢關系;有的學生表示對作者的同情;有的說這表現出作者的虛榮等。對于學生不同的情感體驗,教師要進行正確的引導,不能隨意給予否定。
四 以活動為載體,優化生態語文課堂
新課改倡導課堂教學要開展各種活動。有效的語文綜合活動可以打開學生的心門。首先,要創設出問題情境,設計出探究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動口的同時也動腦。探究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加以系統地整合,從而學以致用。同時,還有利于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通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獲得的知識,才是真正理解、真正掌握、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其次,是讀寫結合活動,讓學生“手動”。讀與寫密切相關,讀是寫的基礎與根本,寫是讀的結果。語文教學中若能把讀寫結合起來,就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最后,重視開展口語交際的訓練。口語交際能力是當代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標志之一。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等原因的影響,在實際的教學中,朗讀往往被教師的范讀與對課文的分析,以及題海戰術的書面作業所擠占。因此,生態語文課堂的實現還需要走漫長的路程。
總之,語文課堂就要建構學生積極的心態,營造適宜學生發展的生態課堂,讓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語文課堂是有機的,只要灌溉涓涓清泉,就會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和諧地發展。我們應構建起新的教育情境,保持師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讓生動活潑的教育生態在語文教學中扎根。
參考文獻
[1]陳平輝.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環境教育[J].文學教育(上),2007(5)
[2]謝振波.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生態教育探討[J].生物學教學,1990(3)
[3]周士勤.“生態課堂”的基本涵義特征及認識[J].教育科學論壇,2007(1)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