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評改是作文教學的一個關鍵環節,是課堂作文教學的檢驗、補充和提升,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我們作文教學的實效和成敗。我們教師要尊重學生、尊重作文教學規律,用自己的愛心去開啟學生的童心,進行務本求實地點撥、指導,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關鍵詞】評價 修改 提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0-0108-02
中年級是習作的起始階段,它是小學生能否成功地從1~2年級的“寫話”邁向3~6年級“習作”的關鍵時期。對兒童今后的作文有著極大的影響。教學實踐證明,許多小學生進入中高年級后語文成績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作文水平沒有跟上。影響小學生作文的因素很多,有學生的因素,有教師的因素,也有環境的因素等。下面筆者就作文評改談點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 要求宜由低到高
新課標明確告訴我們:小學階段的“寫作”分兩段,第一段是1~2年級的“寫話”,第二階段是3~6年級的“習作”。要讓學生從“寫自己想說的話”過渡到“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需要經過一個從句到段到短篇這樣循序漸進的習作實踐過程。我們教師要遵循這個學習規律,先把要求放低些,告訴學生作文不過是用筆記下要說的話、心里的想法而已。只要我們像平時那樣會說、會想就會作文,也就是說,使學生認為作文是件平常事,并非難事。
開始習作的最初階段,不必面面俱到,不必硬要求學生用上好詞、好句,寫出具體、生動的文章來,而應該細心洞察學生在作文上的微小變化,對于學生的點滴進步,哪怕是一個想法也好,我們要肯定,要鼓勵,使其體驗習作成功的快樂。對于處在畏難、迷津時的學生,我們要及時點撥,用心呵護,化解其心里的作文困惑。這樣,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就自然會萌芽、成長。隨著學生生活經歷的豐富,對寫作知識、經驗的積累,我們就可以逐漸提高要求,當然這還需要因人而異。
如學生有了材料,應該就有話可寫了。但是小學生在作文中的最大毛病莫過于有話寫不出來。解決這一問題,習作前對學生進行“細節回憶”指導,是一種好的途徑。今年春游,我們搞了一個“快樂尋獎游戲”,作文時,我要求同學們把游戲的有趣過程寫具體,可許多學生只三言兩語,連寫清楚都談不上。為此,我對這些學生進行“細節回憶”指導。師:你是怎樣發現紙條的?生:我隨手翻了一塊石頭,在石頭底下發現紙條。師:當時你的心情怎么樣?生:高興極了。師:你的神態怎么樣?生:笑得合不攏嘴,臉上好像生了光,眼睛也光亮多了,還不住地說呀、跳呀…… 師:又是怎樣想的?生:我真幸運獲獎啦,有好吃的啦,同學會羨慕我。師:在沒有找到紙條前是怎樣的心情?生:希望有一張紙條突然出現。師:有這種想法一定很著急,要是能把著急的神態講出來,更能表現你得獎心切。 生:(想了想)我急得鼻尖都滲出汗珠來了。師:好!真實又具體。后來呢?生:我來到路邊,看見了那塊石頭。師:你把剛才說的內容添加到作文中去,并用同樣的方法再去修改作文的其他部分。通過這樣的“細節回憶”指導,學生美好的情感、童趣,便從孩子們口中源源流出,并能在書面表達出來。
二 修改要見好方收
修改作文是寫作全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寫好文章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可以說,只有具備一定的修改能力,才算得上具備了完整的寫作能力。為此,從習作起步開始,我們就要注意培養學生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習慣和能力。
1.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修改作文
一要使學生明白修改文章是作文全過程的一部分,把寫好了的習作未經修改交給教師不是完整的作文過程,只能說是完成了習作的一半。二要使學生知道作文比抄寫詞語、做計算題復雜,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不妥之處,如錯別字、用詞不當、句子不通、表意不清等。這里可舉些事例加以佐證,學生就會懂得修改很重要。如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小學時老師給我們講的“因工作上掉”的故事,在我心靈的深處留下:講話、作文不能讓關鍵的字有誤,否則讓人家笑話,甚至會釀成大錯。為此,時時告誡自己盡量把話講通順、講清楚,盡量多修改自己的文章。
2.讓學生明白怎樣修改習作
我在16年的語文教學中,尤其是近10年的中段作文教學中,深刻地認識到學生作文的一個重要弱點是沒有修改作文的習慣,不知道怎樣修改,從而每一次作文的收獲甚微,即使有較多的作文訓練量,也只是事倍功半。我經過不斷地思考、探索和實踐,感悟出兩點較實用的指導方法:(1)使學生學會獨立修改。在學生初學修改時,教師可通過示范、引導教給一些必備的修改符號及技巧,使其明確修改的步驟:一讀,讀自己的習作,邊讀邊修改憑直覺就會發現的錯誤,如錯別字、漏掉的詞句等。二找,就是一句一句地讀,找出并修改一些不易發現的問題,如用詞不當、語意不清、不合題意等。三思,就是對疑難問題再思考,再修改。(2)使學生學會合作修改。通過小組修改、結對修改、同桌修改等靈活的修改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交談、評價中取長補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既使學生學會互相學習,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3.讓學生養成評價后再修改的習慣
學生花時間、心力完成習作后,心里有一種完成學習任務的快感,自認為成功的快樂,也期望老師給予滿意的評價。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心理,通過評價、引導使學生對自己的習作進行再認識,再修改,有些習作還需要“評價——修改”的多次反復,直到學生有所收獲為止。我用這種方法成功地輔導了許多后進生、中下生,從中我也領悟到:只要我們老師耐心、用心,學生的悟性、靈性遲早會得以挖掘和培養。如,這學期我任四年級語文老師,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我發覺學生普遍存在一個問題:不會用動作、神態、心里想法等寫文章,就是“擅長”的對話也只不過是一些口頭語,與要表達的中心相去甚遠。我在肯定他們作文中的優點的同時,指出這里可以寫些動作,那里可以寫些神態……讓學生一處處補進去,一點點寫具體。再指導學生回過頭去讀讀,說說想法、感受。他們進步了不少。
三 評價應務本求實
3~4年級的小學生天真爛漫,生活絢麗多彩,他們的作文來自真實的大千世界,來自純潔無瑕的童心。我們批改作文就像走進學生的生活,與一個個向你傾訴的學生在交談,在一次次心靈溝通。如果我們老師簡單地打個分數,寫句客套話,勢必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我們應該有一顆“愛心”,通過對話、交談,用這顆“愛心”去溫暖、去開啟學生的童心。當學生在毫無頭緒時,能給以啟迪;當學生沒有信心時,能喚起他的力量;能從學生的目光中讀出愿望。我的做法是:
1.務本
這里的“本”有兩層意思:一是文本,指學生習作;二是人本,指學生。習作是學生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務本就是尊重學生的語言,尊重學生的感受、獨特見解,認真閱讀習作,鉆研習作,直到“吃透”為止。然后因人而異,綜合運用多種批改方法,通過交談、文字等方式進行評價、點撥、引導,使學生在發展作文能力的同時提升人文素養。如后進生的作文普遍存在著錯別字多、語句不通、語段意思不清、整篇習作東拉西扯、毫無頭緒的問題。我就抓住其病根的關鍵——句子訓練不夠,注重先用一二句話來表達一個意思的訓練,再練習用兩三句話來表達,然后過渡到段篇的訓練。在評價訓練的同時,我還從學生生活、學習、活動等找話題,努力挖掘他們的閃光點,提升他們的觀念、感受、見解,培養他們對作文的信心和興趣,實現人、文雙豐收。
2.求實
這里指真實、樸實、扎實。現在的作文批改,形式主義的東西不少,如不管作文情況一律一個“閱”,或隨手拈來一個“優”(“良”或“差”),或上下一看一句“有進步”……這種五花八門、不著邊際的評語,學生會有收獲嗎?我認為學生把習作交給老師,不是作文的結束;老師給學生習作加批注,不是批改的完成,只能說是一半。那么另一半是什么呢?學生的另一半是根據老師的評價再修改習作,教師的另一半是繼續跟蹤評價、指導學生修改習作,直到滿足學生需要為止。如我的批改步驟是:(1)讀習作,做好評改標記。(2)與學生交流語段,邊談邊評改。(3)交流感情,寫下評語。(4)學生修改后再評價。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