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不僅對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對當今我們構建和諧社會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建立孔子學院學習中國的儒家文化,因此,儒家思想對促進世界和平,促進國家間的和諧相處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鑒于此,近年來的高考也不斷呈現此類考題。以新課標全國Ⅱ卷為例:2008年(27題)李贄思想主張(4分);2010年(26題)“心學”(心外無物)(4分);2011年(26題)黃宗羲思想主張(4分);2012年(27題)理學家王陽明思想(4分),由此可見,“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地位演變”在高考中的地位還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筆者從其發展的過程進行簡要的論述。
一 儒家思想的創立
春秋晚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他提出以“仁”為核心的學說,主張以仁愛之心處理人際關系。在政治上把“德”、“禮”作為首要的統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刑殺;主張“克己復禮”,維護周禮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二 儒家思想的發展
戰國時期,孟子和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家體系更加完整。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時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種溫和的政治主張,不能適應當時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需要。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禮法并施”的觀點,同時也強調統治者施政應該講求“仁義”、“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論斷,強調人民群眾力量的巨大。自然觀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觀點,是當時生產力進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義思想。
三 儒家思想遭受厄運
秦朝時雖然已經實現國家統一,但當時私學興盛,百家爭鳴,許多儒生、游士非議時政,造謠惑眾,不利于當時國家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因此,秦始皇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實行野蠻的“焚書坑儒”政策,焚燒百家書籍,坑殺儒學之士,使儒學遭受毀滅性摧殘。
四 儒家獨尊地位確立
西漢時期,儒生董仲舒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董仲舒倡導的“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君權神授”、“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綱五常”的思想,適應了封建中央集權的需要,使儒家思想獲得了獨尊地位,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五 儒家思想的創新
北宋時期,儒家學者沖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他還將“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提出“存天理,滅人欲”。
六 儒家思想遭到批判和挑戰
明清之際,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在思想界里出現了一批反對傳統儒家思想,反對封建專制主義腐朽統治,乃至帶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異端”思想家李贄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對以孔子學說為權威和教條,提倡個性的自由發展,批判理學的“天理”學說。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另外,黃宗羲還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著名思想家顧炎武重視對社會實際情況的了解,形成了“經世致用”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近。明清之際,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等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七 儒家思想受到沖擊
近代前期,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傳入,資產階級各政治派別以啟蒙思想的一些原則為依據否定了儒家思想的合理性,特別是新文化運動,把斗爭矛頭直接指向了封建禮教,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受到沖擊而發生動搖。
八 儒家思想統治地位被摧毀
新中國成立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新中國的意識形態領域取得絕對領導地位,受“左傾”思想的影響,一度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采取了一種偏激的態度和措施,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被徹底摧毀。
九 儒家思想獲得新生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糾正了對傳統文化的偏激態度,重新認識到了傳統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提倡和發揚儒家思想體系中的“仁愛”、“民本”等思想,使傳統的儒家思想在當今社會中找到了合理位置。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