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創新也已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為適應新課改要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作為高中政治教師,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情趣課堂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樂對學習的重要性,樂學是學習的最高境界。當今應試體制下,學生普遍找不到學習的樂趣,學習的功利性過強,學習成了學生的一項負擔,于是社會上減負的呼聲越來越高。減負固然重要,作為與學生的學習息息相關的教師,我們應重視此問題,盡我們所能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政治課理論性太強,教師若只是照本宣科,學生肯定覺得枯燥乏味而不愿學。為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我們可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學生的生活情境及其喜聞樂見的歌曲、影視作品、故事、小品等教學資源引入課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除此之外,教師應盡可能地創設和諧課堂,拋棄陳舊過時的傳統教學觀念,創設新型的師生民主平等關系,讓學生敢于在課堂上大膽發表自已獨特的見解。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教材、教師,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要善于引導,不一味地否定也不一味地肯定,師生合作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 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真正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啟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所能交給學生。”“好的教師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即我們熟知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古希臘偉大的教育家蘇格拉底非常重視教育的重要性,他的教育理念是引導受教育者自己解決問題,教育者不直接給出答案。他一生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如其著名的“精神助產術”即是他實踐他自己的教育理念的方法之一。可見,古今中外學者都重視教育對受教育者的啟發作用。因而,當今素質教育體制下,教師除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之外,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一種沿著各種不同方向、不同角度進行全方位思考,尋求多種答案的一種思維方式,具有開放性、廣闊性的特點。高中學生思維敏捷,但表現欲望不強,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激勵學生,誘導他們發散自己的思維。當然,盡管高中學生已有一定的認知水平,但有時也難免會生出些幼稚或過激的思想,這時就需要教師正確加以引導,采取“激勵性”原則加以評價激勵學生,以開啟學生的思維之花。為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日常教學中,教師還須適時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如在講述“樹立共產主義崇高理想”時,先不要直接進入課本學習,可先布置課前預習,讓學生課前知道:早在幾百年前,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已有一批空想社會主義者預測了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遠景;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分析研究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充分描繪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前景。今天,人類社會的發展,無論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還是政治文明都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引導同學們據此展開想象,預測或想象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狀況。可選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同學發表自己的觀點,然后再適當地給學生描繪當今某些專業人才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設想。這樣,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再進入本節內容學習,學生的興趣自然大增,會渴望了解掌握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的相關知識點。
三 充分發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作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各中小學普遍配備了多媒體設備。因而,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為我們的教學服務。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結合教材內容及學生的興趣特征,進行視頻播放、圖片展示、影視欣賞等,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使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升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如在講“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這一內容時,若只是教師單純地講難免流于理論化,學生無實質性的了解。為激發學生正解地了解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這一節內容,教師可充分多媒體搜索相關教學資源,用課件的形式展示給學生看,如播放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系列圖片等相關學生感興趣的直觀材料,既可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又可加深學生對本節內容的了解,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總之,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當今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競爭尤為重要,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我們必須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教育教學的實踐者,教師理應擔當重任,努力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因而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新理念,更新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采用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盡最大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