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存在諸多問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不能促進學生思維和言語能力的發展。而有效的課堂提問,有利于調動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提高對話的質量和效率。如何提高課堂提問效果呢?近幾年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一 抓“文眼”,圍繞文題設計提問
文眼雖小,卻是文章的精華,是作者構思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根據文章的題目提問,能達到以“問”促“思”的目的。教學時,教師可從“文眼”入手提出問題,如課文寫“誰”(什么)?“是什么?”“為什么?”層層深入挖掘。
比如:看到課題《掌聲》,教師可問:這是給誰的掌聲?為什么要給他掌聲?這掌聲代表了什么?問題不多,卻能緊扣“文眼”。回答這些題目學生必須帶著問題認真讀書,從字里行間受到啟發,自己動腦分析,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問題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可以窺視全文的主要內容。在此過程中,抓住“文眼”,問在關鍵,課堂效率就會大大地提高。
二 扣“中心”,圍繞中心設計提問
中心其實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學生明白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讀懂了文章。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緊扣課文的中心設計提問。如教學《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時,我設計這樣的問題:“同學們,北大荒的秋天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從作者的哪些詞句的描寫中看出北大荒秋天的美?”“你從作者的描寫中看出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通過這些問題的探究學生可以感受北大荒秋天的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 理脈絡,圍繞思路設計提問
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寫作的線索。新課標提出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找準作者的思路去理解文章,才能把文章理解得透徹。如果教師設計的問題能理清文章的脈絡,學生就能順利把握重點并理解文章。
四 解“疑難”,圍繞難點設計疑問
重點詞句是理解文章內容的突破口、金鑰匙,教師若能抓住文章的重點詞句,設計合適的問題,一定能引導學生有效地把握文本內容,使教學的重難點得到突破。
如教學《船長》一文時,我提出了以下問題:(1)哈爾威船長是個怎樣的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本文從哪幾個方面來寫哈爾威船長的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3)從中你能感受到哈爾威船長的哪些品質?這部分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而一旦解決了上述的問題,就不難理解哈爾威船長忠于職守、臨危不懼、無私無畏的精神。圍繞課文的難點設計課堂提問,可以讓學生分清主次,集中精力,攻克重點,化解難點。
五 牽“一發”,圍繞突破口設計疑問
文本中一些關鍵的詞、句、段,它們在文中能揭示中心或概括全文,是教學的突破口。抓住這些關鍵之處,就能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如教學《黃鶴樓送別》一文時,我首先設計了“送別是一艘小小的船,載著濃濃的思念。是一杯白白的酒,盛著濃濃的思念。此時此刻,李白與孟浩然即將分離,此地此景,他們心情如何?”然后讓學生打開課本,快速瀏覽,找出哪個詞最能表達他們的心情?引出關鍵詞“依依惜別”。最后讓學生細讀文章,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對“依依惜別”的分析探究,激發了學生珍惜人間友誼的美好情感,對理解《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就水到渠成了。總之,抓關鍵詞提問,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項長期的、經常性的訓練,學生通過抓關鍵詞、想象、細讀品悟等方法就會習得這一閱讀技能。
六 悟“情感”,從思想教育方面提問
文本語言是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一篇文章的寫作,表達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為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通過有關的問題設計,對學生加以引導,感悟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
如教學《鞋匠的兒子》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學生結合課文討論:(1)文中誰的態度先后發生了怎樣的轉變?(2)參議員為什么要羞辱林肯總統?他們又是怎樣羞辱林肯的?(3)林肯是怎樣把所有的嘲笑聲化為贊嘆的掌聲的?閱讀提示:仔細品讀課文,用橫線畫出參議員態度變化的詞語。再找出文中林肯的語言,認真讀一讀、想一想:表現了林肯怎樣的人格魅力?并品味他的回答之妙。學生抓住了參議員態度發生的轉變:嘲笑——靜默——贊嘆。讀懂林肯的三段話,是課文的重難點所在。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誘發學生閱讀探究的熱情,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林肯自信、真誠、熱愛勞動者的美好品質,以及情真意切、富有張力的言辭魅力和辯論風格,從而達成言語內容與言語情感在學生心中的和諧建構。
總之,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是一門藝術,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斷實踐、摸索,就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教學功能,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為學生終身發展、應對現代社會和未來社會發展的挑戰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