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才的培養,在文化傳遞的過程中傳承中華道德思想的精髓。當今社會狀態下的學生對知識涉獵廣泛復雜,自主學習吸取意識較強,但甄別辨識能力欠缺。數學作為原始基礎學科,更需教師在平面教學的基礎上拓展立體教學思路,在教學過程中構建高效課堂的同時,積極地滲透德育教育,避免形成只有文科類教學與德育有關的刻板印象。要全面動員構建德育教育的大課堂,讓做一個有知識、有能力、有素質,更有品德的學生成為基本準則。
一 數學源于生活,在理論聯系實際中培養興趣
初中數學教育進入到解決初步抽象問題的階段,學生從小學跨越到初中需要思維的轉換、角色的調整來適應學習的節奏。在教學引導中,要在實際生活中挖掘切入點,來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讓他們體會到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就感,讓生活場景融入概念定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學校為了鼓勵節約用水,對自來水費按以下方式收取,用水不超過10噸,每噸按0.8元收費,若超過10噸,超出部分每噸按1.5元收費。(1)王老師六月份用了8噸水,應交水費多少元?(2)于老師六月份用了12噸水應交水費多少元?(3)江老師六月份平均水費為每噸1.0元,則江老師六月份用了多少噸水?應交水費多少元?從諸如此類的案例分析中,讓學生從為家庭計算水費的小事中樹立家庭主人翁的責任感,在已搭建的情境中引導節約用水、科學理財的理念。讓數學走進生活,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它成為隨手可用的生活工具,具有高效的利用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與用的良性循環。
二 數學培養態度,在探索總結提升中形成習慣
數學中定義、定理等規律的總結都來自于前人在大量數據中的提煉、總結,并加以嚴格證明。
例如:“勾股定理”教學。在探索勾股定理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歸納——驗證”的數學思想,并體會數形結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一起驗證規律正確性的同時,在反復的舉一反三中對它理解透徹,最終變成自己的知識儲備。在教學中,通過一些現象的提出,讓學生主動尋求其中的規則和奧妙,在大量的試驗和不斷的總結中找到共同點,在持之以恒的堅持中形成堅韌的意志,在視角的轉換和點滴的提升中培養謹慎求知的態度。讓數學精神在學生的思維意識中得以展現,在已漸漸成形的學習習慣中為其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三 數學塑造美感,在點面線立體圖中感受內涵
數學以其點面線的簡潔美,立體圖的豐滿美而充分體現。它外在形體美在筆直、圓潤、明朗,它內在邏輯美在關聯、充要、緊密,它知識應用美在細致、實用、便捷,它專業素養美在謹慎、翔實、豐富。縱觀數學形體美:坐標系有形象生動和變化無窮之美。平面圖有簡潔直觀之美。在“比的意義”教學中,開展尋找最美四邊形活動,能使學生認識到黃金分割的奧秘之美。教師只要抓住合適的時機、借助教學的內容、貫通內在的魅力,便可讓學生在數學世界里體驗到科學的數學知識所蘊涵著的巨大的人文力量,將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數學鑒賞和審美體驗,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能力,更好地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內驅力。
四 數學文化久遠,在淵源流傳史實中達成共鳴
數學課堂中數學知識的傳授固然是重中之中,但讓學生們設身處地地感受到數學文化的傳播歷程,知曉數學家們發現定理的背景環境,更有助于學生深度理解數學知識。例如:教師要抓住第一堂數學課的機會,生動、具體、真實地介紹我國古今數學成就,為學生學習數學營造良好的氛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數學成就顯著。計算圓周率,自西漢劉備、東漢張衡,三國時劉徽、直到南北朝祖沖之等多位數學家,都為之進行了艱苦探索,得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準確的圓周率。祖沖之的兒子祖恒對求幾何體積有獨特創見,比意大利數學家早一千多年。近代的徐光啟、李善蘭及當代的華羅庚、陳景潤,在他們所研究的領域中都對數學文化做出了獨特的貢獻。通過這些真實的故事,讓學生們感受到祖國的偉大,潛移默化地激勵學生擔負起愛國、強國之任,并在教學中賦予學生廣闊的想象空間、廣泛的探索途徑、廣袤的鉆研視角。
五 數學資源整合,在信息化、現代化中緊跟潮流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以現代化設施推動教育現代化已是教學優化的催化劑。事實上多媒體教學利用率并不高,很多老師只是在對外公開課的教學中使用,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很少用甚至不用,給人以高投入、低產出的感覺。
以數學教學中幾何畫板為例,它操作容易、功能齊全,能滿足數學教學中化抽象為形象直觀的要求。教學實踐中通過信息化設施的輔助教學,能鼓勵學生自主搭建知識框架,有效地突破數學教學中平面幾何的難點。例如“橢圓的定義及其標準方程”一課,教師可設計制作多個橢圓的構造實驗,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自己動手“做”,完成意義建構,探究橢圓構造的方法,以及和其他圓錐曲線(雙曲線、拋物線)的聯系。體會直觀的數學體系構建過程,并將數學精神與信息社會完美搭界,讓學生們感受到知識交融的力量,在合理有效的資源整合中尋求共同發展。
德育教育與數學教學的結合需要無縫式銜接,變刻意為無意、變被動為主動、變植入為穿插,讓數學課堂不再枯燥乏味,在人文知識的參與下使其變成學生向往的基礎學科,充分展現數學文化及實用價值。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