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無論是從理論的層面還是從教學實踐的角度,我都深深地感覺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不僅包括基本技能、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興趣、愛好、意志、品德等方面,同時也包括對教師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的適應程度。因此,只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分層進行評價,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讓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關鍵詞】分層評價 學習興趣 學習動機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0-0184-01
一 問題的提出
傳統教學模式中,多數情況是期末考試“一試定生死”。這種終結性評價方式偶然性大,它強調學生群體的整齊劃一,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強調了傳授知識的完整性,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用一成不變的模式去“套”有著千差萬別的個體,是不科學的。分層次評價有益于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
二 “分層次學生評價”的基本原則
教學評價具有診斷、導向、反饋、激勵、改進等重要功能,尤其是為了改進教學的評價活動,有著積極的心理功能和教育功能。分層次學生學業評價過程應體現以下幾個原則:
1.貫徹學生發展性原則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當代教育的最終目標。學生評價的目的不是選拔和甄別,而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學生進行評價應著眼于學生的未來,而不是學生的現在,評價現在不是為了給學生下一個結論或評定一個等級,而是用來分析學生存在的優勢和不足,有針對性地改進,以取得更大的發展。
2.堅持以學生縱向發展的評價為主的原則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遺傳基因和生活環境,因而,學生在生理、心理、興趣愛好等方面各不相同,每個學生發展的軌跡也就各具特色,對學生的評價不能一概而論。分層次評價承認學生個體差異,承認學生學科學習水平的差別,關注學生個體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以學生縱向發展的程度作為評價的標準。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發展學生的個性,健全學生的人格。
3.堅持以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為主的原則
學生的發展是一個過程,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樣要經歷一個過程,進行學生評價要注意收集并保存記錄學生發展狀況的資料,對這些資料的分析能形成對學生發展變化的認識。每個階段做到及時評價、及時反饋,給予學生鼓勵或提出改進建議,讓學生享受成功的樂趣,堅定信心,吸取教訓,獲得更好的發展。
三 基本做法
1.教學過程分層
要實施分層評價,教學過程也需要進行分層。教師可以采取“公開”與“隱性”兩種方式結合的分層,通過調查和觀察,掌握班級內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水平、特長愛好及生活環境,將學生大體上分為學業的優、中、差三層,優層是示范層,給予公布,其余兩層采用隱性的分層方式,教師要心中有數。這就要求教師從備課、組織教學到教學評價,做到深有限度,淺有分寸,能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長,實現個性化教學的根本目標。
2.學業評價分層
首先,要明確評價內容,設計評價工具。評價指標應清楚、簡練、可測量。籠統、空泛的評價會削弱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過于具體的評價也可能影響評價的操作性。選定評價指標時,筆者參照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從2000年開始進行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調查,設計了一個評價基本框架,評價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現實生活和終身學習所必需的技能”。
其次,收集和分析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和數據。反映學生學習和發展狀況的資料數據是評價學生的客觀事實依據。課堂提問、作業、實驗報告、單元測驗、期末考試及技能展示、小制作等都是學生的一種表現機會。課堂提問將問題分成A、B、C三類,各給予不同的加分;作業做得好的評定為A,不給C或以下的成績;學生還可以采用電子郵件等形式交作業。期末考試配合我校的“學分制”,采取分A、B卷考試,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A卷或B卷。選擇A卷考試達到分數線可得到本科目的全部學分,選擇B卷考試達到分數線則得到本科目的80%學分。凡此種種,都填入學生的學習評價表,并詳細做好學生的成長記錄,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
實施分層學生學業成就評價,充分體現了因人而異的教育原則。教師充分認識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通過分層次評價增強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自信心。既然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絕對的,那么教師就應采取有差異的評價方法,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評價標準要有不同,但大前提是一樣的,即通過評價使每個層次的學生樹立起自信心,會在新一輪的學習中更加努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體驗進步、體驗成功。
參考文獻
[1]崔允淳.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美〕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易東平譯)[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