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的財經類人才,但現階段,西藏自治區財經類人才的培養質量欠缺,探索適合西藏的財經類人才培養模式就顯得極為重要。本文研究了西藏財經類人才的需求情況,探討了西藏財經類人才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在研究借鑒國內外校企合作實踐基礎上,嘗試著提出了適合西藏的財經類專業人才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
【關鍵詞】西藏 高校財經類專業 校企合作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003-03
近年來,我區積極探索走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發展道路,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區生產總值連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年均增長12.4%,西藏經濟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還較滯后。抓住國家大力扶持西藏開發的歷史機遇,走科教興藏之路,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以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是西藏經濟騰飛的必由之路。而經濟的發展必須有高素質人才相配合,要有大批高素質的財經類人員為企業服務。否則,經濟發展便會受到制約,但是目前區內財經從業人員的狀況卻不容樂觀,他們的素質、能力遠不能適應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需要。如何培養高素質的財經類人才以便更好地為西藏經濟發展服務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因此,對財經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的探討已成為當務之急,將有助于解決我區當前財經類人才的供需矛盾。
一 西藏自治區對財經類人才需求的情況
《西藏自治區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今后我區10年人才隊伍建設主要任務就是大力培養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急需緊缺人才。到2020年,在農業科技……金融財會等經濟重點領域培養急需緊缺人才11100人……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各類專業人才數量充足,政治過硬,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人才結構趨于合理。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黨政人才隊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發展目標:以提高市場開拓能力和現代經營管理水平為核心,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經營戰略眼
光、市場開拓精神、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到2015年,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總量達到2.5萬人;到2020年,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總量達到3.5萬人,培養造就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家。”
可見,隨著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于高質量、高層次財經類人才的需求極為迫切。
二 我區高校財經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區開設財經類專業的高校有三所——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學院、西藏職業技術學院,開設專業主要有:會計、財政、金融、工商管理、財務管理、市場營銷、農業經濟管理、物流管理、經濟學等,每年為西藏自治區輸送約1000名財經類專業人才。上述這些專業都是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專業,尤其像金融、財會、企業管理等專業更是《西藏自治區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的緊缺人才專業。
雖然這三所高校每年為我區輸送了大量的財經類專業畢業生,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我們在財經類人才的培養質量方面尤其是專業技能的訓練、綜合素質的提升等方面難以滿足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用人單位的需求。最主要的問題在于不能實現從學校到用人單位的“無縫對接”,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學生理論功底較為扎實,但動手能力偏弱,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欠缺,還需要用人單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崗前培訓才能滿足要求。
社會的評價和用人單位的意見充分說明我們西藏高校財經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與時俱進,進行相應的完善和變革,那么,我們的出路在哪?根據國內外經驗,我們認為應該走校企合作培養之路。
三 國內外的探索和經驗
縱觀國際高職教育,成功的人才培養模式幾乎都離不開產學研結合的教育模式,如德國的“雙元制”模式、美國實施的“技術準備制”模式、英國的“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韓國的校企合作“訂單”培養模式、澳大利亞的TAFE模式等。這些模式都是在考慮到本國的現狀和實際基礎上提出、實踐、發展,并取得了很好成效。
近年來,我國高校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侯媛彬的《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文中綜述了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兩所大學學校合作,在承擔校企聯合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王力綱的《構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鄒玉的《地方院校校企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探索與研究》等,也對校企合作模式進行了介紹。一些院校積極進行實踐,實行“企業配合”式,“校企聯合培養”式,“校企實體合作”式等教育。按照我國近年來許多高校在應用人才培養方面的實際總結,形成了“訂單”式、“2+1”式、“工學交替”式、“全方位教育”模式、“實訓——科研——就業”式、“雙定生”式、“工學結合”式、“結合地方經濟全面合作”模式、“實習+畢業設計+就業的合作教育模式”等多種多樣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國內外的探索和經驗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而我們則應該將國內外先進的職業教育模式引入我區的高等職業教育,并與我區特殊區情相結合,并進行努力探索與研究,從而開創適合西藏的財經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四 結合西藏實際建立校企合作培養財經類人才的新模式
從國內外的實踐來看,校企合作是培養財經類專業人才的大勢所趨。國內外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可供參考,但我區也有自己特殊的區情,如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市場經濟培育尚不成熟,產業結構比較特殊,市場主體(企業)較少且規模普遍偏小,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兄弟省市相比都大為落后,學生基礎較差、就業觀念陳舊等,所以在實施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模式過程中,必然要結合西藏實際,做出相應的修正。
1.常規的校企合作
參考國內外成功的實踐經驗,我們應該選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的途徑就是和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踐基地。考慮到財經類專業特色,可以選擇各類企事業單位、財政局、稅務局、銀行、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進行合作。具體操作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首先,學校(或相關院系)出面聯系相關企事業單位,確定合作對象;其次,雙方深入洽談,簽訂正式協議,明確各方權利義務等;最后則是實踐基地的掛牌運行。雖然步驟簡單,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爭取政府的支持,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進行校企合作,作為合作方的企業需要投入場地、職位、指導老師等資源,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消耗。從長遠看校企合作有利于企業獲得高素質人才,建立穩定的人才儲備,但短期內直接的經濟利益損失是不可避免的,而企業是逐利的,我區企業大多規模較小,經濟實力不強,所以很多企業對于校企合作缺乏積極性,這就需要政府予以一定的支持。如建立專項基金用于扶持進行校企合作的學校和企業,以經濟利益激勵企業積極接受校企合作。同時,政府相關部門可成立專門的校企合作服務機構,通過定期或不定期舉辦懇談會等形式,為校企合作雙方提供合作平臺,吸引校企雙方進場洽談。
第二,學校內部進行配套制度改革。
一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大力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師資隊伍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關鍵,高校財經類專業教師應是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較高的操作技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的“雙師型”人才。但目前我區高校財經類專業“雙師型”教師比例較低,為此,學校應做到“走出去”和“引進來”。“走出去”就是將有培養前景的青年教師送到企事業單位實踐,積累實務經驗并鼓勵他們報考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等;“引進來”就是從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等聘請經驗豐富的專家擔任外聘教師。通過上述舉措鑄造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為培養高素質的財經專業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是優化課程設置,適應校企合作。據財經類各專業的培養目標,結合我區學生的綜合素質較低的現狀,以各專業職業需求為出發點,以就業為導向,合理構建教學課程體系。另外,課程改革要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和技術推廣結合起來,根據市場、企業和社會的需要,及時調整課程設置與安排,增強課程的實用性。
三是把職業資格考核鑒定融入到教學體系。目前很多財經類崗位都實行了嚴格的從業資格制度,如會計從業資格、報關員、保險從業資格、銀行從業資格等。因此,獲取職業資格證書對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求職顯得更有意義,它已成為學生求職的“敲門磚”。學生在畢業時,既獲得學歷證書,也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將有助于學生在畢業時找到合適的工作。因此,根據考證需要,調整課程內容及教學大綱,把職業資格鑒定中要求的知識與技能融入相關課程教學大綱中,既有助于職業資格鑒定,也保證了教學計劃的完成。
四是自編教材。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近年來出版的精品教材不少,但適合西藏特殊區情的教材卻很少。我區大學生尤其是來自農牧區的大學生高考分數一般在300分以內,基礎普遍較差,漢語文水平偏低。因此,要按照“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原則,緊緊圍繞提高實踐業務能力這條主線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從內容選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實驗和實訓配套資料等方面突出西藏特色和西藏籍學生的基礎,加強對基礎應用能力培養,努力擺脫之前偏重理論模式的束縛。鼓勵教師根據學生特點,利用合作企業資料,結合行業特色自編一批通俗易懂、內容新穎實用、案例豐富的藏漢雙語教材,滿足專業課程的實訓需要。
五是大力建設實訓室,靈活開展實訓教學。校外實踐受時間、場地限制,一般安排高年級或畢業班學生參加,但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以貫之的,所以學校應根據財經類專業特色,在校內建設會計模擬室、稅務模擬室、證券模擬室等實訓室,在學生去校外實踐基地之前,就進行相應的專業技能培訓,這樣學生進企業實訓就可以事半功倍、更有成效,也節約了企業的培訓成本,受到企業的歡迎。
2.自辦實體式校企合作
考慮到我區大中型企業較少,企業形態大部分為中小企業,規模小,實力弱,而且行業協會發展尚不成熟,依賴企業資源進行校企合作模式推廣具有一定難度,因此,在我區高校還可以考慮自辦實體式校企合作。即學校依賴自身資源和政府財政支持興辦實體,按市場化運作,對外承接業務,自負盈虧,將教師和學生置身于真正的市場競爭中,能夠深入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并以此經濟實體為平臺,開展與其他企業的合作,延伸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學校的智力資源最為豐富,也具有競爭優勢,所以自辦實體應是智力服務型經濟實體,如設立財務咨詢公司、代理記賬公司、培訓機構等,向企業提供企業管理、財務、稅務、法務、證券等方面的咨詢及培訓業務,按現代企業制度進行管理,同時作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基地,吸納學生參與各項工作,由老師手把手給予指導,從而成為校企合作的一種模式創新和校外實踐基地的有力補充。
五 在西藏探索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模式的積極意義
校企合作有利于培養財經類專業高技能、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有利于實現學生就業與企業用人的有機結合,減少錯位就業現象;可以有效縮短學生進入企業的適應期和磨合期,提高企業效益;有利于中小企業獲得高素質人才,滿足企業快速發展和長期的人才需要。
除了上述優點之外,在西藏探討校企合作還有其特殊意義。基于維護社會穩定及各方面因素考量,西藏公務員(涵蓋事業單位)招錄比率一直較高。根據西藏自治區人社廳統計資料,自2006年西藏開始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大學生走向就業市場進行雙向選擇以來,西藏每年招錄公務員人數占當年應屆畢業生比例在40%左右。2011年,自治區政府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提出“力爭使西藏籍大學生實現全部就業”的目標,當年公務員招錄人數達到了創紀錄的1.3萬人,和應屆畢業生人數基本相當,之后的2012年則延續了積極的就業政策。我們應當看到近兩年實施的積極就業政策對于維護社會穩定,確保西藏籍大學生就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西藏財政屬于典型的“吃財政飯”,財政供養系數多年來一直居于全國首位,2008年達15.78(財政供養系數計算公式:地區總人口÷地區財政供養人口),而同期全國均值為28。西藏的財政自給率極低,近年一直在10%以下,2011年僅為7%(同期最高的北京為93%)。這兩組數據很直觀地告訴我們,現行的公務員招錄政策對地方財政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同時也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因為大學生都選擇報考公務員,都能考上公務員,導致企業很難招到大學生,出現一定程度的人才匱乏,不利于企業長遠發展。在西藏實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助于轉變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念,有助于企業招聘到合適的人才,有助于政府對大學生就業政策的逐步調整,有助于減輕地方財政壓力,有助于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區“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EB/OL].http://www.xizang.
gov.cn/getCommonContent.do?contentId=376477
[2]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2012年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EB/OL].http://www.xizang.gov.cn/getCommon
Content.do?contentId=386379
[3]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區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xizang. gov.
cn/getCommonContent.do?contentId=374384
[4]西藏自治區統計局.西藏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5]蔣麗珠.獨具特色的澳大利亞職業技術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6(5)
[6]夏成滿.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及其啟示[J].江蘇高教,2005(1)
[7]房靈敏、尼瑪拉姆、李智元等.西藏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及對策[J].經濟師,2010(5)
[8]洪貞銀.高等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問題及其思考[J].職教論壇,2010(16)
[9]呂希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0(2)
[10]姚瑞峰.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工作報告(2010年、2011年、2012年)[EB/OL].http://www.xz.hrss.gov.
cn/news/xxgkndbg/index.html.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