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設農村群眾文化對社會的繁榮發展、和諧穩定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論述農村群眾文化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不足,同時提出了幾點有效推進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建議與思考。
【關鍵詞】群眾文化建設 鄉村 問題
【中圖分類號】G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200-02
一 群眾文化及其發展現狀
群眾文化,是指人們在職業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群眾文化是面向廣大人民群眾最直接的精神文化來源,大力發展群眾文化對于全面提高國民文化素質,提升國家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內容之一。
水泄彝族鄉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貧困山區農業鄉。境內居住著彝族、漢族、苗族、傈僳族、白族、回族、納西族、景頗族、獨龍族9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0%以上,但人員居住分散,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這樣的格局造成群眾文化難以開展,群眾文化生活相對貧乏,看電視和玩棋牌(含撲克、麻將等)成為農民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文娛類、健身類的活動開展得很少。各少數民族至今還保留著濃厚的民族風俗和民俗文化,如“打歌”、“對歌”、傈僳族舞蹈、苗族舞蹈等,但這些健康向上的優秀民間鄉土文化不能被認真地挖掘、展示,農民文化精神空虛現象日益凸顯。燒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風水等封建迷信活動及麻將、撲克、牌九等賭博活動隨處可見,群眾文化建設不容樂觀。原因有:地方領導對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群眾文化建設的投入不足;傳統文化資源的發掘和整合不夠;文化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不足,創作力量薄弱等。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如何進一步推進農村文化工作,滿足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是每一個文化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二 如何推進群眾文化建設
1.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保證農村文化工作的經費投入
政府對農村公共文化的支持有助于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有助于提升農村群眾文化的建設水平。要充分地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切實加強對文化建設工作的領導,盡快制定并實施文化發展戰略規劃,努力實現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同步、協調發展。另外,要切實加大政府對群眾文化建設的投資力度,按時撥付一定的資金用于農村開展多樣性的群眾文化活動,以及農村特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這樣才能使群眾文化建設落到實處。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農家書屋的建設與管理需要經費保障,組建民間文藝團隊、培養農村文藝人才、傳承傳統民間藝術更需要經費投入。經調查發現我鄉文化站辦公條件極差,設備簡陋,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各村農家書屋無專人管理,大多數書屋圖書數量不足,無人問津;而傳統的民間藝術如彝族的“對歌”等正面臨失傳的危險,這些都與經費有關,所以必須保證農村文化工作的經費投入。文化站的辦公設備要配齊;農家書屋的圖書不僅要配齊,還要及時更新,同時配備管理員。上級政府和主管單位必須保證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經費,各級文化工作者應廣泛籌措資金,為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我鄉自2012年以來,經費投入雖然有所增加,達到歷史新高,工作人員也相應增加,每一村都建立了農家書屋,藏書量也增加到2000冊左右,但圖書更新慢及沒有管理人員的問題依然存在。
2.切實加強基層文化干部隊伍建設
推動文化的發展繁榮,離不開一支強大的文化隊伍。穩定和發展鄉鎮文化隊伍,提高待遇、強化職責,保證鎮村文化站室有人做事,有事可做。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廣大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有了新的要求,我們的文化工作者必須緊跟形勢、更新觀念,不斷提升綜合素質。一是加強基層文化干部隊伍的思想理論學習;二是經常組織文化干部進行業務培訓;三是文化干部必須自覺學習科技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四是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文化協管員隊伍。基層文化干部、文化協管員隊伍建設好了,才能更好地開展農村群眾文化工作。
3.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加強群眾文化陣地建設。在擁有專業化技術人才的同時,加強文化場所建設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由于經濟發展有限,有的文化場所的設施較差,農村文化中心的建設,主要依靠國家投資。興辦各項文化設施,應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統籌安排,所得經濟收入除必要的開支外,應用于發展鄉鎮文化事業,有步驟地建設一些影劇院、圖書室、展覽室、文娛活動室、體育場等。對原有的一些群眾文化娛樂場所,如娛樂設施等,應加強管理,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加大計算機、互聯網在鄉村的普及,為拓展群眾文化的新空間、進一步繁榮群眾文化提供一個良好的契機。自2008年以來,由云南省圖書館建立的水泄彝族自治鄉圖書室、共享工程、農文網培學校為農村少數民族群眾提供了高質量的數字化信息服務。
4.完善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夯實農村文化陣地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大眾的文化,努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需要,才是做好農村文化工作的基礎。一是把鄉鎮文化站建設好,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集聚、輻射的中心作用;二是把行政村農家書屋建設好、管理好,切實為農民群眾提供一個學習知識的好場所;三是在自然村建好“文化中心戶”。大力推進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文化中心戶”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需要。進一步發揮鄉鎮文化中心和村農家書屋、圖書室等文化場所的功能作用,不斷滿足農民群眾的求知、娛樂的愿望。
5.培養農村文藝人才,發展農村文藝隊伍
文藝人才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是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傳承者。培養農村文藝人才,建立一支熱愛群眾文化事業,具有一定文藝特長的文藝骨干隊伍,是做好農村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保障。把熱心開展文化活動和熱衷于文化技藝學習與實踐的農民培育成農村文藝骨干,扶持民間藝人培養接班人,為他們提供在更大區域范圍和更高層次場合中展示、交流的機會。充分調動文化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文化骨干的“傳、幫、帶”作用,逐步發展壯大民間文藝團隊,傳承傳統民間藝術。
群眾文化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涉及民主法制、道德、文藝等多個層面內容的建設。我們應樹立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思想,以鄉鎮為紐帶,積極開展多種形式與內容的群眾文化活動,做好群眾文化工作,保障人民群眾享受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權益,積極探索改進工作的措施,為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做好服務,從而有力地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黃敏.多元文化視野下的群眾文化建設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
[2]謝翠英.新時期做好群眾文化工作的有益探索[J].群文天地,2012(22)
[3]劉小黎.我對群眾文化的理解[J].科教文匯,2012(1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