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教育是一種幫助”的視角,宣揚在現代社會背景下,教育者應該給予孩子們成長所需的幫助,幫助孩子們實現夢想。
【關鍵詞】教育 幫助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008-02
教育是什么?教育學者、教師、家長、學生都會從自己的經歷和情感方面進行定義。有從教育發展史來詮釋教育的,有從教育者的角度俯瞰教育的,有從受教者的角度仰視教育的,有從教育的功能來實踐教育的……筆者將結合現代社會背景下孩子們對教育的需求,從“教育是一種幫助”的視角再看教育。
一 教育認識的局限及影響
百度百科:“教育是培養新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類型有正規教育、成人教育、技術教育、特殊教育、終身教育等?!薄冬F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版增加了一個解釋:“教育,用道理說服人使照著(規則、指示或要求等)做?!?/p>
這兩個解釋對教育認識的共同之處在于:(1)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2)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3)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用道理、教訓說服受教育者照著去做。
社會、學校、家長和孩子們對教育的理解和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第一,學校教育功利意識突出,孩子們學習的目的是為從事社會生活的某個技能做準備,忽視了對孩子們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如有大學本科數學系的學生,畢業前還抱怨學習數學沒有用。
第二,社會、家長一致認為教育就是學校的事,一旦孩子們學習不好,矛頭直指學校和老師。孩子出現不良行為,責任都歸咎于學校和老師。這無形地給學校、老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壓力,束縛了學校和老師對教育創新、教學改革、育人培養的思考和嘗試。
第三,孩子們的身心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束以捆綁,被要求按照“道理”去做,結果教育者高高在上,孩子們卑微從命。忽視了孩子們探索知識的現實需要,更忽視了對學生自我主體、自由平等意識的培養,有意無意地在維護上下尊卑、非平等的社會秩序和封建社會的道德觀念。
第四,在教育的類型中缺失了影響孩子們持續發展的另外三個重要教育類型,即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和社會教育。導致孩子們上幼兒園前沒有良好的習慣,孩子們走向社會后,也缺乏對自己的人格、專業、技能的再學習和再教育。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雕塑成一座精美的雕塑,需要6位雕塑家: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偶然出現的因素。這6個因素中,學校教育只是其中的1/6,家庭教育排在首位,“兒童所在的集體”引申為兒童所處的環境,就是社會教育,自我教育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家庭教育是孩子們成長的第一課堂,在這個課堂里,在父母的引導幫助下,孩子學會關愛,學會做人,學會養成好習慣,建立起人生情商的基礎。
孩子們的自我教育,是伴隨著孩子們成長的終身教育。社會上有個別人道德水平降低,任意妄為,造成這些現象最根本的內因就是人們缺乏自我教育。每個人都會指責評判他人,卻很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悔改自我,忽視國家法律法規和單位規章制度,抱著僥幸心理犯錯、犯法、犯罪。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們養成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習慣,是塑造高素質國民的重要保障。
孩子們的社會教育也不能忽視,孩子們無法與社會隔絕,社會對孩子們成長的教育影響很多時候是隱形的。古有“孟母三遷”,今有“5<2”,就是說五天的學校教育抵不過孩子們周末兩天所受的社會影響。
二 教育是一種幫助
教育是一種幫助,這種幫助是指教育者像服務員一樣,為孩子們的成長提供服務,與孩子們一起在自由、平等、交流的心境下喜悅地實施教育。一個學習成績落后的孩子最需要的是老師溫柔的安慰、幫助和鼓勵。
教育是一種幫助,這種幫助不是理論教條的說教,而是考慮孩子們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深入孩子們的心靈,體貼入微地教育。如有人掉入水中,他最需要的幫助是把他救出來。一個做不好家務的孩子,他最需要的是爸爸媽媽親切地、手把手地教他。所以有人說:“如果幫助不顧及別人的需要和心理感受,那就是一種強盜式的幫助?!?/p>
從“教育是一種幫助”的視角來看教育,也并非是新理論,早有著名教育家楊賢江在《新教育大綱》中就曾指出:“教育的發生就只限于當時當地的人民實際生活的需要,它是幫助人營生活的一種手段?!辈淘嘞壬凇督逃毩⒆h》中提出“尚自然”“展個性”的教育思想,他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彼磳ψ⑷胧降慕逃岢l揮受教育者的個性,要受教育者自動、自學、自助,教育者的責任只是在受教育者感到困難時,才去幫助他們。
孩子們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在接受教育前,看似處于“無知”的狀態,不會思想,沒有價值觀,缺少科學知識,但是每個孩子的大腦如一口蘊藏著豐富水源的泉井,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就是通過引導、幫助孩子們開發這泉井,讓他們都源源不斷地噴涌出高質量的“泉水”。按照傳統習慣的教育方式,“用道理說服人使照著(規則、指示或要求等)做”,結果教育者用宣傳、灌輸、訓責、束縛、禁錮、命令、指示、管教、壓制等手段達成了目標,“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接受教育的孩子們猶如工業的模具制造出來的一樣整齊劃一,缺少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夢想、責任、承擔、民主、平等、創造、個性、樂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苯逃且粋€生命,是不能按照事先確立的標準,整齊批量生產的。教育又是一個漸漸生長的慢過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用愛心、耐心,平等、民主地幫助孩子們成長。
用幫助理解教育,把幫助注入教育,是對孩子們受教育的尊重,是一個具有引領性、繼承性、平等性、互動性,能實現夢想的教育。
三 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圣經》中伊甸園的故事是個古老的故事。故事記載,上帝告訴亞當和夏娃,園中一顆蘋果樹上的果子不能吃。既然不能吃,上帝為何不拔掉此樹呢?因為上帝給亞當夏娃自由的選擇權,讓他們自己學會判斷,抵御引誘,獨立成長。我們教育孩子也一樣,簡單地用替代、命令、強制、管教的方式不能幫助孩子們獨立健康的成長。我們應該認識“教育是一種幫助”,通過給孩子們幫助性的建議,讓他們自己在為人處事中,獨立分辨、判斷、辨別、思考,自由地做出選擇,獲得教育。這樣他們的思維發展才是有生命活力的、健康的。
家長和老師們可以用自己的經歷和教訓,幫助孩子們展望未來、規劃人生、校正人生,使孩子們在長輩成功的基礎上,找到自己的路,成為有道德品格修養的、有獨立思想的健全者。還可以幫助孩子們認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讓孩子們在長輩經驗的基礎上,發現生命的意義,做一個身體健康、充滿活力、快樂生活的人。
家長和老師可以陪孩子逛書店、看展覽、游公園、進圖書館等,幫助他們打開知識的大門,與孩子一起領略豐富而有趣的知識海洋,幫助孩子們建立求知的興趣,養成樂于學習的好習慣。
家長和老師們可以通過涂鴉、講故事、參加公益活動等方式,幫助孩子們找到夢想,放飛夢想,憧憬美好的世界愿景,幫助孩子們獨立、自由、快樂地追求理想和信仰。家長和老師們要及時發現孩子們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用探索性的方法帶領孩子們發現和解決知識技能學習的困難,努力把孩子們自身知識的需求與家庭、學校知識教育的需求相結合,使孩子們快樂學習、刻苦學習,幫助他們掌握服務于社會的知識和技能工具。
如孩子們很容易被電腦游戲吸引,可以幫助他們明白為了更好地使用電腦需要學會數學、英語、物理等學科知識,所以,激勵孩子從現在開始好好學習這些功課,將來成為一個偉大的電腦工程師,設計出更多的游戲。這種引導幫助比簡單的命令、要求,更能激發孩子們求知的欲望,也能啟迪他們,教育他們分享快樂,一舉多得。
家長和老師們可以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受教育的經歷教導孩子們,讓孩子們感受到教育本質是親切的、活潑的、豐富的、利人的、社會化的,從而樂意接受家長和老師們教育的幫助。
教育是一種幫助,幫助教育者與孩子們平等對話,幫助教育者尊重孩子們,幫助孩子們成為具有鮮明個性、獨立主體、快樂生活和創造精神的人。社會、家長、學校和教師,都要正確理解教育的豐富內涵,正確履行教育的意義,用平等的心幫助孩子們接受教育,共同“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實現孩子們的“理想教育”。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畢淑芝等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新月.寶貝,是你教會媽媽愛[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13
[3]管建剛.教育一種平等的幫助[J].山西教育(管理),2006(2)
[4]王炳照、郭齊家等編.簡明中國教育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5]朱永新.新教育之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肖川.教育的力量[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7]朱永新.困境與超越:教育問題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