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針對襄陽市中小學課余鍛煉發展的現狀進行系統的分析,通過對襄州區第二高級中學學生課余活動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總結我市中小學在課余鍛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不足,針對各中小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性的建議和對策,為襄陽市各中小學課余鍛煉的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中小學 課余鍛煉 發展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017-03
一 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國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不斷得到改善,而且隨著“素質教育”、“減負”等教育口號的提出及落實,中小學生可支配的課余時間比以前顯著增加,促使人們開始關注學生課余生活的質量、形式等多個問題,以求讓學生們能在學校學習之后享受到豐富多彩而又健康的課余生活。但據我市少年兒童素質狀況抽樣調查情況報告可知,我市中小學生可真正支配的課余時間并不多,學業仍是我市中小學生課外時間的主要內容,中小學生課余生活的質量令人擔憂。據調查顯示:學生身高、體重、胸圍等形態發育指標繼續提高,營養狀況繼續有較好改善;但耐力、速度、爆發力、力量素質等指標進一步下降,超重及肥胖學生明顯增多(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查結果,涉及6~22歲學生38萬余人),其原因是體育鍛煉不足(鍛煉時間與強度不夠),已成為我國學生重要的健康問題。教育部等部委聯合呼吁,社會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和支持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充分發揮各有關職能部門的作用,共同營造一個全社會都來關心青少年身體健康的大環境。2007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至今,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激勵學生參加課余體育鍛煉,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已成為各級學校體育教育的重點研究內容。但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還是“注重課堂教學,輕視課余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逐年下降;在中小學體育教學和課余鍛煉實踐中,大多數學生參加健身鍛煉的積極性不高,不喜歡也不愿參加課余體育鍛煉。課余體育鍛煉是陽光體育運動的重要內容與組成部分,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但中小學課余體育鍛煉大多缺乏科學指導,存在著目的性不強、科學健身觀念淡薄、自我保護及監督能力較差、鍛煉難以持久等問題。如何讓中小學生參與科學、系統、合理的體育鍛煉,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是每一個體育工作者要思考的問題。本研究通過調查分析,在掌握學生個體情況基礎上,制訂科學指導鍛煉方案,發揮課余體育鍛煉的最大效用,培養學生“健康第一”的理念,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使其身心健康發展,為中小學生科學鍛煉提供參考依據。
二 研究對象與方法
第一,研究對象:襄州區第二高級中學初一學年組學生為實驗對象。
第二,研究方法:(1)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知網、萬方全文數據庫、維普數據庫等電子數據庫搜索關于健美操文章60篇,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2)訪談法:訪問襄州區第二高級中學的學生、教師、校長及相關人員,對研究課題設計的問題進行可行性和必要性調查。(3)數理統計法:運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調查數據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找出問題所在,為定量分析提供依據。(4)邏輯分析法:根據統計提供的數據進行分析,找出存在問題,提出建議。
三 結果分析
1.分析襄州區第二高級中學學生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目的
襄州二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可以在表1中清楚可見,28%的同學參加課余體育鍛煉是為了強身健體,加強身體素質與機能的提高。22%的同學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目的是結識朋友來鍛煉自己與人接觸的能力以體現自身價值。20.8%的同學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目的是減肥,堅持每天體育鍛煉以減少多余的脂肪,呈現健美體魄。16%的同學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目的是緩解學業與精神上的壓力,通過體育運動來釋放神經。最后還有13.2%的同學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目的就是應付體育課程的考試,其實這部分人是不愿意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正確樹立了“健康第一”的意識,有著較強的強身健體意識,同時也表明學生參加課余體育活動的總體動機主流是健康的。但也應該看到,有極少數同學由于自身素質條件等原因認為體育鍛煉是應付考試、浪費時間,缺乏對堅持體育鍛煉能有效促進身心健康的正確認識,學校及教師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傳播健康理念,使“每天鍛煉l小時,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觀念深入人心,讓其由被動參與轉變為主動參加,并逐漸養成自我鍛煉的好習慣。
2.分析襄州區第二高級中學學生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周次數
襄州區第二高級中學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周次數可以在表2中清楚可見,每天堅持體育鍛煉的人數只占總人數的12%,每周參加3~4次體育鍛煉的人數只占總人數的18%,每周參加1~2次體育鍛煉的人數只占總人數的36%,另外,從來不參加課余體育的人數占總人數的34%。由此可以看出襄州區第二高級中學學生的鍛煉意識淡漠,與國家制定的相關標準相差甚遠,這可能與各校的場地設施與各學校的指導教師不夠有關系。
3.分析襄州區第二高級中學學生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項目選擇
襄州區第二高級中學學生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項目選擇可以在表3中清楚可見,28%的人喜歡古老的健身方法——慢跑,慢跑運動可以不用思考不用學習,自己按自己的身體機能分配體力就行了,這一項目深受同學們的喜愛。22%與20%的同學們選擇了健美操運動與體育游戲運動,健美操以其融音樂、舞蹈、體操于一體的特征和充分體現美感的魅力,迎合了中學生的愛美心理,也激發了中學生的參與動機,受到大多數學生的歡迎;而體育游戲是一種以娛樂為主要目的的游戲,在學校體育教育中屬于教育性游戲的一種,它是以體育動作為基本內容,以游戲為形式,以增強體質、娛樂身心為主要目的的特殊體育運動。參加此類游戲不僅是為了娛樂消遣,而且還能達到積極性休息的作用,非常受學習壓力大的中學生的歡迎。中學階段,學生在心理上趨于成熟,思維的獨立性增強,對事物有自己的分析、見解和設想,意識表現出明顯的目的性和自覺性,所以對體育運動興趣的廣泛性有所收斂,擇性和穩定性有所增強,喜歡富有美感、韻律性強、顯示柔韌協調能力和娛樂身心、放松精神的項目,因此,健美操與體育游戲的選率較高,符合這一階段中學生生理、心理的發展特點。24%的同學選擇了球類項目,如羽毛球、籃球與足球等項目均受同學們的喜愛,羽毛球項目不受空間與場地的限制,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協調能力,籃球與足球等項目能體現人與人之間共同協作的一種能力,可以增進師生們的感情。
4.襄州區第二高級中學學生參與體育社團的情況調查及分析
體育社團是指由本校學生自發組織的以體育運動為主要目的或活動內容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它一般具有以下特征:有數量較為固定的成員,一般不少于2人,有得到認同的組織管理機構,有共同的興趣愛好、運動目標,運動內容相對穩定,有共同制定并履行的章程,具有非營利性。中學生體育社團一般還具有教育功能、文化功能與娛樂功能。
5.分析影響襄州區第二高級中學學生課余鍛煉的環境因素
對所有體育活動的參與者而言,體育鍛煉與其他健康生活方式一樣,都經歷著被接納、采用和堅持的一個連續過程,最后成為一種終身化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從表5可看出影響襄州區第二高級中學的課余鍛煉的原因很多,第一,場地少,學生選擇項目受到一定的局限性。第二,場館開放時間短,只限上課時間開放,課余時間根本不開放,現在很多學生選擇的健美操項目就只能在田徑場地上進行鍛煉,表演類的項目是需要審美對比的,但因為學校場館開放時間受限就只能放棄。第三,教師指導實踐較少,學生普遍不會科學系統的鍛煉,只是偶爾參加體育鍛煉活動且都是一些簡單的訓練內容,缺乏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教師在上體育課時就應該把一些簡單的健身方法指引給學生,使學生懂得科學的健身理念。
四 結論與建議
1.結論
第一,襄州區第二高級中學的學生能夠認識到課余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第二,襄州區第二高級中學的部分學生對課余鍛煉的目的處于盲目狀態,這樣一來就對體育教師提出了進一步的工作要求。
第三,襄州區第二高級中學的學生能夠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活動項目多樣化。但受缺乏指導、訓練時間短、訓練內容不科學、場地受限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課余訓練效果差。
第四,影響襄州區第二高級中學學生課余鍛煉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學校內部場館管理不當,其次是缺乏教師對學生課余鍛煉的指導工作。
2.建議
第一,加大體育鍛煉的宣傳力度,促進中小學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發展,從而建立對體育鍛煉濃厚的興趣和自主鍛煉的意識。同時在中小學可以開設一些課余鍛煉的指導講座,正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
第二,建議體育教師加強體育課內指導工作,為學生較喜愛的體育運動項目提供較科學系統的內容與訓練時間,使學生科學地認識課余鍛煉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健康意識,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
第三,建議學校加強課余體育訓練的指導工作,請體育教師每星期為全校學生講解課余鍛煉的方法,讓各體育教師進行具體的輔導。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制訂良好的訓練計劃。請示學校相關領導對場館開放時間進行調整,不要只局限于上課的時間開放,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時間進行周期性的開放,給學生提供良好的課余鍛煉空間。
第四,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自主性,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中小學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自身對惰性的控制能力較弱,這就需要學校教師多催促學生按時進行體育鍛煉,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練習習慣,一旦這種自主性養成,便會讓學生受用一生。
參考文獻
[1]易曉紅.論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J].科教視野,2007(23):326
[2]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3]王麗英、戴燕紅.試論影響人們堅持體育鍛煉的主觀因素及對策[J].吉林省教育學選學報(學科版),2009
[4]宋為明.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和能力的培養[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1999(2)
[5]梁利民.我國體育生活化探索[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6]毛振明、賴天德.解讀中國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111~112
[7]李群.學生體育鍛煉的意義[J].陜西教育,2004(9)
[8]體育詞典編輯委員會.體育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
[9]王螽慶、徐軍艷.中學生體育活動現狀調查及體育教學改革可行性探討——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調查思考[J]體育與科學,2002(3):48~49
[10]萬俊.試論中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J].搏擊(體育論壇),2010(7):20~22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