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以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探究式教學受到了空前的重視,但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探究教學設計還處于學習、研究、實踐階段。新課程背景下,通過探究教學設計,減少和克服探究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增強了探究式教學效率,幫助學生在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和交流合作。如何將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深入到英語學科的課程標準之中已成為當前亟須研究的一大重要課題。針對信息技術環境下高中英語探究式教學的現狀,筆者提出了三種探究式教學模式,希望能為本市以及其他地區的英語教師對高中英語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信息技術 高中英語 探究式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023-02
信息技術支撐與高中英語探究式教學的整合作為一個切入點,還存在許多問題。信息技術與探究式教學的有效整合不夠完善,沒有形成整合的系統模式與方法體系,導致信息技術優勢不能充分發揮出來。信息技術支撐手段是否必需?整合點是否能凸顯英語學科的本質?整合的模式是否能解決英語學科的關鍵點?整合點選擇的準確與否決定了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的成敗。所以,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規劃的準確性和實用性是構建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關鍵。這種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高中英語探究式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鏈接網絡社區的個性化和協作化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出獨立思維、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主動探究英語知識的熱情。
一 基于主題探索的探究式教學模式
教材是教師把握探究式教學活動最好的題材。注重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借助多媒體手段,采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探索活動,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可以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縱觀高中英語教材的革新,取材廣泛,形式多樣,具有較強的基礎性、時代性和思想性,選入書本的課文無不充滿著深切的人文主義情懷,不僅在信息索取方面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不斷向國際視野看齊,在情感道德教育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的積極發展,陶冶其愛國熱情與高尚情操,提高其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如此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的教材,如果可以將其內容具體化、探究化,根據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啟發、引導學生去探究、感悟,深切體驗教材中的顯形或隱性情感,就能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習興趣與探究熱情。
如,牛津英語模塊五第二單元的Reading: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must we choose? 通過辯論的形式進行分組,講述經濟與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突出經濟發展的必要性以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正確判斷問題,而非斷章取義地或舍去環境,或舍去經濟。
基于主題探索的探究式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教材資源基礎上的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對學生知識儲備有極大的推進作用。模式流程:設定主題——搜集素材——組內研討——組際交流——全班評價。根據課本題材確定探究主題,通過信息技術查尋與課本主題有關的知識,并將所查到的知識載入自己的素材庫中,同時自主思考需要探討的具體內容。在組內研討階段,同學們可以暢所欲言,盡情表達,盡可能在組際交流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課堂展示的機會,使課堂交流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最后全班結合具體情況做相應評價,尤其注重過程性評價。然而,該探究式教學模式耗時長,需根據學情開展探究活動。
二 基于問題情境的探究式教學模式
本教學案例取材于譯林牛津版高中英語教材模塊二第二單元Project:Plan an adventure holiday,以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為主要依據,根據學生對探險活動的憧憬、對探險精神的崇敬,探討如何設計一份考慮周全的探險計劃。整個教學過程結合了教者的自身實例、問題情境創設、探究與合作等特色,在多媒體協助下,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內外用英語自主交際的積極性,有效推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動性。
1.創設問題情境
情境的創設,有助于激活學生的元認知。教者可以尋找最近黏合點,通過最基本的日常對話,談論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如本課中的“探險”),將學生的原有知識活躍起來,使其具有黏合新知識、構成新認知結構的活力,這在無形中成就了一種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情境的創設,還可以加深學生的探究體驗。教者可以運用多媒體等全新的視聽感受把多元信息傳遞給學生。當學生對教者精心設計的有針對性的探險情景設計(具體以問題形式出現)能做出有意義的語言反應時,學生的探究意識便得到了深刻的體驗。而這種成功的體驗積累到一定數量時,稍加點撥便會使這種體驗升華到理性高度。
2.設計探究任務
任務型教學有助于解放學生自主時間。學生的時間得到了解放,他們的頭腦、雙手、嘴巴、空間也就得到了解放。這是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的真諦。學生可以在教者的任務引導下,自主探索、自主辨析、自主歷練。此外,探究論證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反思互動。探究任務與探究論證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不管從結構的完整性,還是內容的深化來看,學生的探究論證正是他們思維飛躍、智力完善的重要過程。學生通過討論合作,取長補短,以成熟的心態不斷迎接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互動。
基于問題情境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建立建構主義理論,以問題探索帶動學生學習興趣與探究動機的萌生,通過解決問題這一主線使知識充分內化,其模式為:提出問題,討論任務——分析問題,確定任務——技術指導,簡化任務——分工合作,實踐任務。問題探索不僅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終點,更是教學的延伸。基于問題情境的探究式教學能否取得實效,歸根結底是由學生的參與度來決定的,只有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才能改變課堂教學機械、沉悶的現狀,讓課堂充滿生機。
三 基于網絡任務驅動的探究式教學模式
以“全球變暖”探究課程為例,在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從全球變暖的定義、原因、影響、措施四部分入手,做到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指導學生利用相關網站進行搜索,并鼓勵其在教者博客上發布如何低碳生活的具體做法。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不少英語學科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探究式教學的優勢,如借助網絡媒介、教者布置任務、學生搜集信息、教者獲取反饋等課堂環節,全部通過教者的博客一一展示。
“網絡任務驅動”同樣也是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之上的。基于網絡任務驅動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即“設定任務——網絡自學——反饋導學——拓展鞏固——成果展示”。在信息技術下,教師根據邏輯關系編寫任務,且任務難易程度符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去探索,求知欲大大增加,自主探索的能力大大提高,在成員間(包括指導教師)進行信息反饋;通過一系列拓展任務進行鞏固,最后進行學生成果展示。
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日趨成熟的今天,我們通過網絡這個有效平臺,將多媒體課件與網絡博客巧妙結合,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不過,基于網絡任務驅動的探究式教學模式,也存在著一些廣大教師亟須關注的問題,如交互略少,時間分配不夠充足,參與度不均衡等。
當然,一堂課不可能只是單純運用某一模式,在具體操作時可能兼顧多種類型,這并不矛盾。總體而言,這三種探究模式,是在廣大一線教師反復實踐與反思中提煉出來的,具備了一定的客觀性與科學性,同時也各有優劣,基于主題探索的探究式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了解多種主題探索,其缺點是教師要對各種主題涉獵,全方位掌握信息,引導學生探究,任務繁重;基于問題情境的探究式教學模式效果頗好,設置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探究思維,其難點是問題設置能否恰到好處,是否符合學情;基于網絡任務驅動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借助網絡,能給學生帶來更多樂趣,資訊更為豐富,但如何創建網絡進行探究以及在探究過程中如何避免可能出現的操作問題也是需要廣大師生共同探討的又一項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靳玉樂.探究教學的學習與輔導[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
[2]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