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諒模式由英國學校德育專家麥克菲爾及其同事所創,廣泛流行于英國和北美。麥克菲爾反對道德教育中過于理性的方法,提出了以培養道德情感為主旨的體諒模式,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培養學生道德情感和利他主義精神。筆者認為成人學習的特點與體諒模式有著很多契合點,應當將體諒模式運用到成人高校的德育教育之中。
【關鍵詞】道德教育 體諒德育模式 成人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032-02
長期以來,在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德育中,運用最普遍的德育模式是傳遞—接受模式,即教師將德育的內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等觀點通過講解、講述、講演、演示等方式直接傳授給學生,而學生則通過靜聽、復述、背誦、課堂書面或口頭作業等方式接受和理解這些德育內容的德育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教師處于“權威”的地位,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具有明顯的“灌輸特征”。實踐證明,傳遞—接受模式只能夠部分地實現傳授道德知識的德育目標,而培養和激發思想品德情感,確立思想品德信仰,鍛煉思想品德意志和養成思想品德行為習慣方面的德育目標則基本無法實現。
道德情感在學生思想品德的行程與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由知到信轉化的中介,又是道德行為的動力。然而,傳遞—接受模式是一種冷冰冰的德育模式,它無視學生的需要,易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使學生產生消極情感,影響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當代的一些德育模式一反這種“無情”的做法,開始重視學生的道德情感問題。體諒模式就是這些模式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
一 體諒道德教育模式
體諒模式由英國學校德育專家麥克菲爾及其同事所創,廣泛流行于英國和北美。麥克菲爾反對道德教育中過于理性的方法,認為這些理性的方法損害了人性的美好情感,主張滿足人類的愛與被愛、與人友好相處的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職責。基于此,他提出了以培養道德情感為主旨的體諒模式,它是一種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培養學生道德情感和利他主義精神的德育模式,并通過一些具體的環節、方法體現道德情感培養。
體諒模式以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為中心,通過一定的程序,教學生如何關心他人,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從中學習道德準則,決定自己的行為,為人們提供了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德育模式。這一模式有以下幾個優點:(1)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以情感為主線,突出體諒他人的情感的培養。這是有利于學生道德情感的形成的。(2)德育模式的創新與德育課程、教材的改革相結合。根據德育課程、教材確立德育的實施步驟和方法,二者相得益彰。(3)形式活潑,靈活運用角色扮演、討論、模擬等方法,富有吸引力,深受學生歡迎。
二 體諒德育模式與成人高校德育教育的契合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成人高校,招收的學生都是已參加工作的在職人員,他們與那些全日制在校大學生相比,更早地接觸社會,所處的環境更為復雜,道德意識更為淡薄,行為習慣更加隨意,因此更需要對其進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成人學生有著自己的特點,他們早早步入了社會這個大染缸里,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已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與道德觀念,他們的學習帶有一定的功利性,他們更加抵觸去聽老師宣講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如果按照傳統的認知性德育的教育方法,勢必會引起學生的反感,適得其反,應根據成人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筆者認為,麥克菲爾提出的體諒德育模式很適合運用于成人高校學生的德育教育中,體諒模式的特點與成人德育教育的特點在某些方面很是契合。
1.以人為本,注重情感,貼近實際
我們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接受道德教育的模式都是一致的,學校過分注重道德知識的傳授,忽略了道德情感的熏陶和道德行為的訓練。當今,我國高校德育課的名稱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目前叫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等。高校以這些課程進行德育教育,更多反映了德育的政治性,很少體現學生對德育的道德性訴求。高校和學生更加注重政治課的教授和學習,因為政治課是考研的必考科目。而政治理論課的內容與當代大學生的實際生活需要也有很大差距,因此出現了以下現象:講臺上教師照本宣科或口若懸河,講臺下學生或睡覺或做自己的事情,考試時則是奮筆疾書地抄寫書上的理論,卷子上被填得密密麻麻,生怕漏了一句話而被減分,真可謂寧多勿漏,而老師在批卷時要費力地在冗長的文字中去尋找真正有用的話。結果就是學校浪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卻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加劇了學生對德育課程內容的排斥,學生的道德失衡問題依然存在,道德教育收效甚微。
對于成人而言,相比死板的道德知識和道德規范的教育,他們更期望更具人性化、更具生活化的德育形式。成人德育要觸動人的心靈,觸及人的情感領域,這是成人德育的特點之一。體諒德育模式反對傳統的只注重道德理性培養和道德知識灌輸、輕視學生的情感生活的德育方法,強調德育教育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并以此為出發點,遵循情感教育這條理論主線,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滿足學生愛與被愛、與人友好相處的需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道德學習的過程,實際就是真實的生活過程,道德教育應該回歸生活。人們在每天的具體工作、學習、與人交往和日常的生活中會潛移默化地獲得道德知識,具有自己的道德情感,看到或做出一些道德行為。道德很難被告知,它需要學習者在真實的生活中去體悟、經歷、自然習得,最終使道德教育成為基于人的內心需要而自主構建、自主生成的自我教育。
2.道德教育社會化
麥克菲爾和他的同事致力于發展“教學生如何關心”的學校德育模式,他認為要在關心他人的生活中學習,觀察學習和社會模仿是無法替代的重要德育方法。這種德育方法恰恰適合成人高校學生的德育教育,因為成人高校的學生均為在職人員而非全日制,他們的工作、生活環境均是處于開放式的大社會環境中,每天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群,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同時也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處理著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對于成人學生而言,德育教育應是一種開放式的教育,是一種向生活、教師、社會開放的、全方位滲透的系統教育。成人學生所處的環境就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學習環境,有很多人、很多事可以去關心、觀察、學習和模仿,同時這個環境又很復雜,道德與不道德并存。學校應注重理性道德抉擇的引導,引導學生學會關心、體諒,并在關心和體諒人中獲得快樂,從而促進人的成熟的社會判斷力和行為的發展,提高學生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這也是德育教育的目的。成人學生工作生活的環境恰恰給德育實踐提供了一個舞臺,學生結合社會實踐加深對道德規范的理解和認知,并將其轉化為堅定的信念,自覺提高思想道德修養,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真正做到明白事理,見諸行動。
3.教育方法靈活多樣
為了實施體諒模式,麥克菲爾等人編寫了《生命線》系列叢書。該教材共分五個部分,其中前三個部分是學校道德教育時師生共用的教材,后兩個部分各是一本理論專著,主要供教師和教育理論研究人員閱讀。教材所提供的教育方法一改傳遞—接受的單一教學模式,而是采用更具靈活性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能夠積極互動的“情境設定”方式來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道德情感、道德判斷、道德選擇和道德行為的提高。
成人學習者豐富的社會閱歷與自身個性決定了成人德育教學應當是一種平等互動式的教育,呈現方式應該更具人格化、多樣化。在互動式德育中,作為教育者的老師與作為被教育者的學生是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相互影響、相互理解、共同成長的和諧關系,這恰恰是成人學習者所追求和向往的。傳統的德育方式注重道德知識的灌輸,輕視道德情感、意志、行為的培養,輕視道德討論、分析、判斷、選擇這些過程,體諒模式彌補了這些不足。體諒模式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思考為基本手段,由老師向學生提供道德情境或者學生自主選擇情境,從以教師的教導、說服、勸誡為主轉向在情境中以學生的討論、創作、角色扮演為主,讓學生經歷強烈的情感沖撞和深刻反思,促使他們進行道德行為實踐,主動參與學校德育。
三 體諒模式在成人高校德育中的運用舉例
筆者所在的學校,學生為社會在職人員,往往是下了班就急急忙忙地趕來上課,這就產生了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臺上老師在講課,臺下的學生正忙著填飽自己的肚子。從人性化的角度考慮,不忍讓其餓著肚子學習,但另一方面這是對老師的勞動的不尊重,是一個道德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筆者認為,可以試用體諒模式的情境教學方法,設置體諒情境。實施步驟如下:(1)設置體諒情境。在黑板上板書所設置的情境:老師正在臺上認真地傳授知識,臺下有幾個學生卻忙著吃東西喝水。(2)讓學生把自己當成老師,并讓他們寫出在這種情境下自己的感受,以及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3)收取答案紙,取其中的一兩份進行討論。(4)請一組有類似反應的同學進行角色表演,并詢問其感覺如何。(5)啟發全班學生對角色扮演的反應做出評論。(6)如果學生還有興趣,可繼續讓有其他答案的學生表演角色和討論學生提出的進一步的反應。(7)師生共同總結。注意討論不同方案正反兩個方面,最后由學生做出判斷。
筆者認為,作為解決學生上課吃東西的問題的一個方案,教師可以在學生做出判斷之后,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提議會將每節課的前十分鐘留出來,作為給學生吃東西的時間。這樣,既讓學生從老師的立場出發考慮了行為的道德性,又體現了老師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所希望得到的關懷與尊重。
參考文獻
[1]范樹成.德育過程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2]王金燕.道德教育“體諒模式”對我國高校德育的啟示[J].科教導刊,2010(28)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