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網絡與高校師生的學習、科研、生活等緊密相連,成為了高校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良莠不齊的高校網絡文化常給高校師生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積極探索構建高校和諧網絡文化,對營造和諧的高校網絡環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從高校和諧網絡文化入手,著重分析當前高校網絡文化存在的不和諧因素,探究構建高校和諧網絡文化的途徑。
【關鍵詞】和諧網絡 文化 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039-02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立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主要特征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文化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是培養國家未來高素質人才的搖籃,營造和諧的高校環境對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網絡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要工具,是高校學習、教育、科研和生活的必需品。網絡文化已成為高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網絡文化存在許多不和諧的因素,造成諸多沖突,危及高校和諧穩定和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黨十分重視網絡的建設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要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把互聯網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構建高校和諧網絡文化成為高校和諧校園建設中的新課題,同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培養社會主義優秀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一 當前我國高校和諧網絡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政治觀念淡薄
當前,我國大學生政治觀教育主要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八榮八恥”等內容,然而, 在網絡的環境下,世界各種文化相互滲透,特別是西方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的滲透,使得大學生看到了很多“新鮮”的東西。由于青年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判斷是非的能力弱,在腐朽思想“潛移默化”的作用下,在網絡世界的“誘惑”下,部分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慢慢地發生了變化,理想信念也出現了偏差。如果這種態勢繼續發展下去,部分學生很可能出現崇洋媚外的極端現象,失去愛國熱情,動搖共產主義的信念,甚至懷疑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在思想、言論和行動上與人民利益相沖突,給和諧的高校增添了不和諧的因素。
2.規范缺失
當前,我國網絡事業發展迅猛,但規范建設相對滯后,使得網絡行為缺乏規范,容易造成混亂,進而激發網絡的不和諧因素。1994年2月18日,我國出臺了第一部有關網絡管理的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其后有關部門陸續出臺了《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互聯網管理暫行規定》(1997年)、《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2001年)、《關于進一步加強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所管理辦法的通知》(2006年)和《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2006年)等有關規定,但相比網絡的發展形勢,網絡管理立法的步伐顯得比較緩慢:網絡違法如何界定;“人肉搜索”是否合法;復制、轉載、連接和個人隱私該如何規范等問題得不到規范的有力引導,網絡成為了一個“自由”的空間。目前,為了營造高校和諧的網絡文化,一些高校建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也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但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缺乏復合型人才,缺少統一規劃,目標不明確。管理網絡文化行為主要采取行政管理手段,法制管理手段欠缺,網絡文明缺乏必要的規范保障,給高校和諧帶來了一定的隱患。
3.道德墮落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傳統的道德觀受到了沖擊,新的道德規范在短時間內還沒有形成,造成了道德意識的缺失,道德品質的弱化。再加上網絡具有匿名性、個性化、自由化的特點,使網民不用對自己的網絡行為負責。于是色情、暴力、享樂、拜金等消極頹廢的內容充斥高校網絡。部分大學生缺乏辨別是非、選擇信息的能力,受到各種信息的引誘,自控能力弱,無法抵抗不良思潮的影響,從而做出種種不正當的事情,破壞了高校網絡文化的和諧。
二 構建我國高校和諧網絡文化的路徑探索
1.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面對著西方腐朽思想的影響,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鞏固思想陣線,為構建高校和諧網絡文化奠定思想基礎。
第一,強化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確保高校和諧網絡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高校實行的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各高校黨委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站在時代的制高點,把高校和諧網絡文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首先,組建班子。要組建一支思想政治方向正確、共產主義信念堅定、道德水平高、法律意識強、熟悉網絡技術并且擁有管理才能的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網絡技術于一身的網絡文化建設班子。其次,加強輿論宣傳。輿論是時代的號角。輿論工作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對引導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作用。當前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輿論宣傳必須要推陳出新,建設和完善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黨建網站或者黨建專欄,積極開展網上黨校、網上黨建等活動,創新網絡黨建教育形式,旗幟鮮明地開展以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愛國主義和“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高舉旗幟,唱響主旋律,強化輿論宣傳,充分發揮輿論導向功能,為構建高校和諧網絡文化做好輿論宣傳。
第二,建設一支強有力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網絡文化的發展使大學生能夠接觸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使大學生的思維方式更加多元化,凸顯個性化。網絡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文化教育方式。因此,面對新時期大學生,要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方式。針對網絡文化迅速發展的形勢,我們應該建設一支政治意識強、道德素質高、熟悉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并且熟悉網絡技術的強有力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一方面,通過與學生的網上交流,積極解答學生的疑惑,提出好的建議,引導學生正確辨別信息真偽,利用有益信息,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另一方面,積極開發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搶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縮小不和諧因素存在的空間。
2.加強高校網絡法制建設
“無規矩不成方圓。”針對當前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規范缺失的狀況,必須進一步加強高校網絡文化法制建設。首先,制定網絡文化建設相關法律規章。從國家層面來說,要就網絡方面制定相應的法律,為網絡行為提供基本的依據。從當前網絡行為的情況來看,缺乏法律層面的規范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急需填補這方面的空白。其次,制定高校網絡文化管理制度。網絡發展十分迅速,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很多高校仍然沿用傳統的管理制度,涉及網絡方面的管理制度還較薄弱。高校要就網絡文化建設制定有關管理制度,明確管理權責和違規責任,凸顯高校網絡管理的強制力,強化網絡管理的規范性。
3.強化廣大師生的網絡道德教育
針對網絡道德墮落的情況,廣大高校要著力于加強師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力度,進一步發揮道德在廣大師生網絡行為中的引導作用。首先,加強高校德育工作。當前部分高校注重專業課程的學習,但對道德倫理的教育重視不夠,造成了部分師生行為缺乏道德。因此,高校應該進一步重視德育工作,有條件的高校應該開設專門網絡德育課程,凸顯網絡道德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其次,組織開展網絡道德學習活動。高校通過組織網絡道德宣傳活動月、專家報告會、視頻學習等多種學習形式,促進廣大師生學習和掌握網絡法律法規、強化師生的網絡信息鑒別能力,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逐步樹立文明的上網理念,形成文明的上網習慣,增強和諧網絡正能量。
參考文獻
[1]夏玉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
[2]呂新云、張社強.高校和諧網絡文化建設探析[J].教育探索,2009(10)
[3]段玉玲.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管理芻議[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2)
[4]雙傳學.網絡文化與高校德育工作[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0(2)
[5]黃云超.淺談大學生科學網絡觀教育[J].經濟師,2005(2)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