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地區經濟和國民收入存在差異,高校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經濟狀況也有較大差異。部分學生由于經濟困難,求學期間經濟和心理方面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形成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群體——貧困生群體。近年來,全國各地高校大學生退學、出走、自殺、犯罪等行為時有發生,其中貧困學生占據了相當比例,迫切需要高校重視貧困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實做好貧困生的心理援助工作和各項生活保障,這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和諧校園,實現教育公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 心理健康 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042-02
一 高校貧困生的產生原因
高校貧困生,是指由于經濟困難,不能達到學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現有經濟狀況無法支付學費、生活費用,無法正常完成學業的高校學生。造成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原因有:(1)地區的差異(學生大多來自西部地區、東北、華北的“老、少、邊、山、窮”貧困落后的地區,地理環境惡劣、資源匱乏、自然災害多發,人均年收入低下,沒有其他經濟來源);(2)父母雙方或一方患有疾病,喪失勞動力,經濟收入能力降低或沒有,造成家庭經濟困難;(3)來自農村家庭,父母務農,收入單一,無其他經濟來源,多子女讀書;(4)單親或孤兒家庭,撫養方屬于弱勢群體;(5)城鎮下崗職工,父母無固定收入,低收入家庭;(6)家庭發生重大變故造成經濟困難。
二 高校貧困生的心理特征
家境貧寒的大學生既要完成學業,又要挑起生活重擔為父母分憂,求學之路顯得更加艱辛。貧困大學生的內心世界也有著極大的差異,面對人生的態度、應對困難挫折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其心理特征具體歸納為以下幾點:
1.積極向上,樂觀自強
大多數高校貧困生心態積極健康,他們敢于面對現實,刻苦學習,能夠快速適應群體、學校和社會的環境,懂得用加倍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人生境遇。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大學生孟佩杰,恪守孝道,十幾年如一日照顧癱瘓的養母,從未放棄學業和理想,感動了千千萬萬中國人。
2.自慚形穢,缺乏自信
這是高校貧困生最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況,由于經濟拮據,貧困大學生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與其他同學相差甚遠,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有些同學不愿讓別人知道自己家境貧困,拒絕參加學校的貧困生認定,因此無法享有國家助學金和其他各種社會資助的評選資格,失去了受到經濟援助的機會。不敢面對貧困的現實,就無從改變其自卑的內心,勢必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也極大地限制了自身成長和未來發展。
3.焦慮抑郁、惆悵迷茫
在校大學生可以通過申請國家助學金、辦理助學貸款、獲得獎學金和其他各項社會專項資助等方式完成學業,減輕經濟負擔。一些貧困學生課余時間做各種兼職賺取生活學習費用,同時又要努力學習專業課程。繁重的學習,就業的選擇,生存的煩惱,使學生逐漸產生焦慮和抑郁的情緒。
4.敏感孤僻,自我封閉
由于所受文化教育和成長背景的不同,貧困學生在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方面也與其他同學產生差別,生活中難免產生思想觀念的碰撞,有時會遭到周圍同學的嘲笑。因此個別貧困學生不愿意與老師、同學交流,不愿意參加各種集體活動,變得敏感、脆弱,不信任周圍的人,與周圍的環境逐漸脫離,內心愈發壓抑孤僻,造成嚴重的性格缺陷和心理疾病。2004年的“馬加爵殺人事件”震驚全國,一個出身貧寒,從小勤奮好學的大學生,墮落為殘忍的殺人犯,事件背后引發出的校園、家庭和社會問題,值得全社會深刻的思考和反省。
5.虛榮嫉妒,不思進取
在大學里,有些貧困生為了不讓別人輕視自己,生活并不節儉,將父母含辛茹苦賺來的錢肆意揮霍,滿足各種虛榮的需求,從不體諒父母的艱辛。這些同學既不愿意勤工儉學,也拒絕接受資助,認為這些給他們貼上了“貧困”的標簽。還有些貧困大學生由于不能像別的同學那樣自由消費,加上一些經濟富足的學生的優越感,產生不滿情緒,進而演變成嫉妒。
三 對高校貧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是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因此,大學生隊伍的培養和建設至關重要。高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既有較高的專業素質,也要有較高的人文素質。大學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及道德觀的成熟時期,關注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他們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是大學生人才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
2.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1999〕9號)文件精神指導下,高校素質教育改革深入探索,總結經驗。貧困大學生作為高校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成長和未來發展同樣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積極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素質教育的環境,為他們構建發揮個人才華和能力的平臺,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的身心發展,他們必定會抓住機遇,發揮自身潛能。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關系到高校素質教育的實施成效。
3.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關系到校園和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
國家與社會能否和諧穩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及時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的動態,避免意志力薄弱的大學生產生不良的心理因素和行為,國家、社會和高校更應從精神、經濟、學業和能力發展上給予貧困大學生關懷和支持,讓他們在困境中不氣餒、不妥協,奮發向上,學有所為,這對于大學校園乃至國家社會的長期和諧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四 對高校貧困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幫扶措施
1.通過高校多元化資助體系對貧困生實施經濟和心靈的雙效援助
為了確保每位貧困生不因經濟困難原因而輟學,確保每一位貧困生發展有平臺,國家和高校對貧困生采取了一系列經濟保障措施。以西南交通大學為例,自2000年起,國家在高校正式實施國家助學貸款這一重大措施至今,已經逐漸形成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包括生源地信用貸款、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學費補償、學校獎助學金、特困補助、勤工助學、綠色通道、社會資助在內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有效緩解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壓力。學生切實感受到來自黨和國家的關心、學校和社會的關愛,丟掉貧困帶來的思想包袱,樹立自立自強的觀念,勤奮學習、努力上進。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倡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
校園文化是高校對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直接折射出高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潛移默化地引導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但是,一些不健康的文化思潮也通過各種傳播渠道混入大學校園,干擾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文化觀,思想迷茫、心靈脆弱的貧困大學生,很容易受到不健康文化思潮的影響而不思進取。因此,高校要努力營造追求真知、崇尚科學的文化氛圍,讓大學生在健康的文化環境中成長。
3.以“實踐育人”為指導,樹立理想和信念
教育部文件《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第八條“強化實踐育人環節”中強調要加強實踐育人,在學生中“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勤工助學和掛職鍛煉等社會實踐活動”,貧困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各種學科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是促進個人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只有參與到實踐中,親歷感悟,才能磨礪心智,加深對道德觀、責任感的理解,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樹立自信自強的理想和信念。
4.設立心理咨詢機構,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人才的高競爭力,國家對高校培養大學生的模式提出更高要求,高校愈發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許多高校成立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面向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這為大學生,特別是貧困大學生提供了有力的心理援助。大學生通過參加有意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拓了心靈視野,放下了精神包袱,提高了學習成績和效率,增強了身心素質,變得陽光自信,積極向上。
關注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培養健全的人格,是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全方位提高大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和綜合身心素質,也是提高國民素質這個總的“育人工程”的重要環節,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桂富強.高校貧困生消費行為和消費觀念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1)
[2]梁冰.關注貧困生救助工作 重視貧困生素質教育[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
〔責任編輯:李冰〕